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重生之景泰大帝 > 第506章 朱祁钰的烦心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事情定了下来,也先也就不再犹豫,很快便开始行动起来。

他先是命令博罗纳哈勒将声势打造起来,不断袭扰宣大以外的边墙长城,同时又派出了一大批使臣来到宣府北面,准备出使大明。

不过也先的举动却是把宣府的守军吓了一跳。

负责镇守宣府等处的左副总兵都督同知杨能连忙给朝中送来消息,说是大批蒙古使臣扣关,准备入京朝贡,商讨互市之事,但是他和宣府总兵纪广商讨之后,都感觉蒙古人此来没安什么好心,特意将自己的意见也附在了奏疏后面。

朱祁钰收到他的奏疏,哪里有心情搭理也先,直接就让纪广和杨能自己解决,如果蒙古人是带着马匹来的,就卖他们点食盐茶叶之类的东西,如果没有,那就让他们滚蛋,大明天子没功夫搭理他们。

朱祁钰现在更加在意的是,各地的灾民要怎么办?

也许是前两年的日子过得太顺了,今年大明的事情很多,灾害一个连着一个的来。

先是开春之后,中都留守司凤阳八卫便一直下雪,整个中都留守司都面临着春耕颗粒无收的窘境。

而后又是大过年的黄河决口,几十万人流离失所,衣食无着。

更让朱祁钰闹心的是,钦天监居然还预测今年中原会有旱灾,气得朱祁钰对着钦天监监正许惇破口大骂,没看见中原各地的报灾奏疏都送过来了吗?前阵子这些地方几乎都在下雪,哪里来的旱灾。

奉天殿内,朱祁钰将钦天监的奏疏丢到了一旁,对着王直说道:“你瞧瞧,你瞧瞧,这钦天监干的都叫什么事儿,前几个月都在下雪,结果现在就说会有旱灾,这不是胡扯吗?”

王直恭敬道:“这钦天监乃是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预测灾害之事也都是他们的事情,因此臣以为,这钦天监许监正并没有什么问题。”

“没有问题?”朱祁钰冷声道:“王首理,你哪里看出来没有问题的。”

“如今河南山东水患严重,百姓流离失所,钦天监不思如何安定人心,却做出此等箴言,这不是盼着天下大乱呢吗?”

王直有些尴尬。

这话他的确是不太好接。

如今这种时候,钦天监做出这样的箴言,的确有些不太合适。

不过钦天监这次的箴言和以往不同,并没有掺杂什么其他的东西,只是单纯的预测气象,所以王直还是要替钦天监分辩两句。

于是王直劝道:“陛下,钦天监的职责本就是观察天象,预测水旱灾害,既然钦天监做出了如此预测,那就说明未来几个月时间是有可能会发生的,政务院也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以便应对这次的旱灾,若是没有发生,那不也是一件好事儿吗?”

听王直这么分析,朱祁钰这才平复了一下心情,说道:“既然王首理这么说,那朕也不追究他们的奏疏了,回头你和许惇说一声,让他不要随意预测灾害了。”

说到这里,朱祁钰顿了一下,感觉这么说有些太过了,万一真有什么灾害呢?

于是朱祁钰又补充道:“以后钦天监若是做出了这样的预测,那就单独和朕说,和你这个政务院首理说也行,但是绝对不允许再通过通政司来上奏了,这件事情一旦传开,朕和你还不知道得惹来多少麻烦呢。”

“是。”王直点点头,答应了下来。

朱祁钰说的也对,钦天监通过朝廷正规渠道上奏,那肯定会传扬得到处都是,很容易被别人知道。

如今朱祁钰正在花几百万两银子打造海军,这向来是那群腐朽文人最喜欢反对的事情,而王直也在政务院继续推行开征商税之事,如今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正在解决一些很难处理的地方,例如各地藩王封地上那些依附于各家藩王的商贾,在不少地方已经闹出了事情,如果钦天监这封奏疏公开了,那么那些腐朽文臣肯定会将这件事情和目前发生的灾害联系到一起,然后再结合朱祁钰和王直的政策来进行那些所谓的劝谏和弹劾,成功了,那他们就是名满天下的名臣,失败了,他们也会是为民请命的英雄,不管怎么说,他们都能立于不败之地,朱祁钰可不愿意被这些家伙利用。

钦天监的事情说完,朱祁钰也没有继续追究,而是转移了话题,问道:“王首理,灾区赈灾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提到这件事情,王直的神色立刻变得有些黯淡,语气低沉地回答道:“回禀陛下,各州府的灾民都已返回原籍,不过这次水灾的确太过严重,不少屋舍都被冲垮了,尤其是山东河南交界处的沙湾,洪水里更是夹杂着寒冰,当地整村整村的屋舍全部倒塌,如今灾民们只能居住在窝棚里面勉强度日,全靠各地的官仓救济活着。”

“你们没有趁机搞一搞以工代赈,修一修黄河吗?”朱祁钰心情不好,冷声问道。

王直恭敬答道:“只有沙湾所在的寿张县和东阿县实行了以工代赈,但是效果并不算好,百姓好像并不愿意在这时候去修黄河。”

“不应该啊。”朱祁钰想了一下,然后问道:“具体原因当地的县衙可曾调查过了?”

王直点点头,道:“据说是如今春耕在即,百姓希望的是尽早去开垦耕地,早些种下粮食,免得明年没有粮食吃。”

“这样啊。”朱祁钰摸了摸下巴,思考了一下道:“既然如此,那就让百姓们去开垦耕地吧,朝廷如今有钱,再养他们一年也是可以的。”

王直连忙劝道:“陛下不可。”

朱祁钰皱眉,问道:“这有何不可的?”

王直恭敬回答道:“臣不敢欺瞒陛下,当地的粮价已经从年前的三百文一石涨到了八百文一石了,各地官仓的存粮其实并不多,基本上都在开始赈灾的第一个月便吃完了,如今救灾,基本上都是靠户部拨银子过去,从当地粮商手中买粮,户部的损失太大啊。”

“什么?”朱祁钰一愣,旋即有些震惊地问道:“粮价从三百文涨到了八百文?那群粮商是怎么想的,难道你们政务院就没有动手收拾他们一下吗?”

王直为难道:“陛下,您说了,法司独立,政务院不得插手法司的案子,粮价涨跌,并不违背大明律,所以都察院那面就没有起告,政务院也没理由强行压低粮价啊。”

朱祁钰没想到自己搞的司法独立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立刻说道:“这件事儿朕知道了,一会儿朕就去找左都御史萧维祯说说,看看他们都察院到底是怎么回事,居然眼睁睁看着当地百姓买不起粮食,这是打算让地方上那些没饭吃的百姓造反吗?”

朱祁钰这么说,王直便放下心来。

在他看来,只要没有那群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捣乱,想要把粮价压下来,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大不了杀两个囤积居奇的奸商就好了。

不过朱祁钰却没想轻易放过他,而是继续说道:“还有,你们政务院也是废物。”

王直猛地抬头看向了朱祁钰,不明白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朱祁钰看着王直有些迷茫的眼神,说道:“不只是你们政务院,就连户部那群人也是废物,只知道低头做事情,和懒驴拉磨一样,抽一鞭子动一下。”

“难道你们就没想过,如何不通过都察院监察地方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不通过都察院就可以解决问题?”王直想了想,问道:“陛下所言,可是在说,政务院可以用限价的政令来解决粮价高涨的问题?”

朱祁钰看着王直,叹了口气道:“哎,也是朕有些急了,说话不太好听,王首理不要介意。”

王直却没有接这个话头,而是问道:“陛下可有办法解决粮价高涨的问题?”

朱祁钰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反问道:“王首理,你对于商贾之道可曾有过研究?”

王直点头道:“略微研究过一些。”

“主要是为了开征商税之事才研究的吧?”朱祁钰问道。

王直点点头。

朱祁钰无语,揉了揉太阳穴,叹了口气道:“王首理,至少商贾低买高卖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你应该知道吧?”

“这个臣知道。”王直点点头。

朱祁钰继续说道:“那王首理可曾思考过,为何丰年的时候粮价就低,一到灾年粮价就会涨上去吗?”

王直立刻回答道:“自然是因为丰年的事实粮食多,灾年的时候粮食少。”

朱祁钰点点头,说道:“那王首理为何没有考虑过,让当地的粮食多起来呢?”

“但是当地受灾,朝廷赈灾的粮食都要从外地......”说到这里,王直突然顿住,旋即一拍自己的脑袋,懊恼道:“对啊,臣可以让户部从外地调粮食过去售卖啊,当地的粮食多了,粮价自然要掉的。”

王直不仅想要给自己一个耳光,这么简单的答案居然还要皇帝来提醒,这个错误实在是不应该犯的,他甚至都想好了,可以借着大运河将湖广的粮食运到灾区去,反正那里离运河也不算远,想要弄过去再简单不过了。

朱祁钰满意地点点头,评价道:“王首理终于开悟了。”

王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感慨道:“陛下果然圣明,这个粮价的问题困扰臣好些日子了,一直没找到什么好的办法,如今有了陛下的提醒,臣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朱祁钰也是笑笑,补充道:“不过此事你们政务院也要派专人督办,必须保证这些粮食可以运到受灾的几个州府,不要被人贪了去。”

王直点点头。

对于这一点,王直在运粮这个办法冒出来的时候就想到了,他在朝数十年,可是知道大明那群粮商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为了自己赚银子,他们可是敢将运送救灾粮食的粮船弄到翻船沉没的,反正只要回头将自己的靠山打点好,事情不被朝廷翻出来就行。

至于那群泥腿子的死活,干自己何事?

想到这里,王直立刻对着朱祁钰说道:“陛下,臣是否可以请大都督府派兵护送?臣担心这些粮食在路上出什么意外。”

朱祁钰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点头道:“可以,此事你去和于谦说,让他安排点人马给你的粮船保驾护航。”

“另外。”朱祁钰再次补充道:“你们运粮食过去,也不要一次性全都运到地方,最好是可以从各地官仓分别调拨一些粮食过去,数量不用太多,只要每日都有就行,这样的话,那群商贾看到连绵不绝的船只运送粮食过去,他们肯定会急着将自己手里囤积的粮食卖出去,免得砸在手里。”

“这时候你们政务院就要拿出个价格来,高于这个价格的,朝廷只会考虑从外地运粮过去,当地商贾出售的粮食绝对不买,相信要不了多久,当地的粮价就会降下来的。”

“甚至,你可以去找礼部的仪铭,让他在邸报上发布一则消息,直接将你们政务院的想法说出来,公告给天下人,朕都怀疑,如果这么做了,那可能你们政务院的粮食还没有到,当地的粮价就会掉下来了。”

王直有些震惊地看向朱祁钰,他是真的没有想到,简单的一件事情,居然还有这么多操作方法,尤其是礼部邸报的方法,那简直是神来之笔,这年头邸报的权威性还没有任何损失,所以只要是看邸报的人,对于这上面的消息几乎都是完全相信的,那群有钱但是没地位的商贾会不关注这上面的消息吗?自然是不可能不关注的,尤其是改制之后,上面关于开征商税的讨论可是从来都没有停下来过,那群商贾作为邸报的最大客户群之一,早已养成了闲暇时候观看邸报的习惯,政务院要运粮到灾区的政令他们肯定会关注到的。

王直不禁感慨,怪不得前阵子有人怀疑朱祁钰把绝对亲信仪铭仪尚书从位高权重的学部调到清水衙门礼部是要重用礼部,现在真的看出来了,这礼部真的可以作为朝廷喉舌来使用啊。

想到这里,王直不由得替自己那位做了整整二十多年礼部尚书的同僚感觉到惋惜,若是他不那么固执地和朱祁钰作对,相信以他的资历和手段,在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上绝对能和自己这个政务院首理分庭抗礼,完成文人青史留名的梦想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了吧。

王直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大礼道:“陛下,不是老臣谄媚,您真的是世间少有的圣君啊!”

朱祁钰倒是愣了一下,随即连连摆手道:“王首理过誉了,朕还是比不得太祖皇帝的。”

对此,王直倒也认同,太祖毕竟是从一穷二白起家的,还能迅速驱逐鞑虏,收复燕云十六州,这等功绩不管放在哪个朝代都是绝对一等一的存在,朱祁钰和他相比还差了不少。

只是,王直还不知道,就在他临终之前,这个评价会被他自己推翻。

说了两句废话,朱祁钰将话题拉了回来,说道:“另外,以工代赈你们做的也有些不对,既然百姓不愿意耽误春耕去修河,你们还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别的事情嘛。”

“请陛下明示。”王直现在也不去费脑子思考了,直接问朱祁钰多轻松。

朱祁钰也不藏着掖着,直接说道:“你们政务院一样可以拨一笔银子出来,让工部主持,帮助他们修房子嘛!”

“修房子?”这个答案王直是真没想过,百姓的房子不都是自己修的吗?为何要工部来修?

朱祁钰也看出了王直的迷惑,直接揭开谜底道:“百姓们的房舍不是都被冲垮了吗?朝廷出点银子,买一些木梁砖石之类的东西,帮助他们重建房舍,不是更能体现你们政务院对于灾民的重视吗?”

王直点点头,对于朱祁钰说的这一点很是认同。

历朝历代,什么时候有过朝廷替灾民修房子的?都是开设粥厂施粥给他们口饭吃就好了,反正有一口吃的,他们就不会反,只要不造反,那朝廷就不用花费多余的银子了。

朱祁钰继续说道:“而且购买木梁砖石,也能让当地砖石商和木料商尽早开工,他们的佣工能有口饭吃,朝廷也能对他们征收商税嘛!”

“陛下说的是,臣回去就找高副理商议此事。”王直恭敬道。

朱祁钰点点头,突然问道:“河套和广西的移民之事,你们政务院操持得怎么样了?广西那面可是马上就要太平下来了。”

王直回答道:“回陛下的话,此事政务院一直在办,只是许多人贪恋故土,并不愿意迁徙,因此进展不大。”

朱祁钰笑道:“眼下不就是个机会吗?”

“山东河南本就是人口稠密之地,佃户还是有许多的,你们政务院可以趁着眼下这个机会将此事推广开来,让那些佃户先迁徙去广西,到了那面先每户发十亩田地,允许他们自行开荒二十亩,只要配合当地县衙府衙登记造册,缴纳赋税就好。”

“张軏在安南那面也快一年了,估计已经抓到了不少安南女人,朕给他去封信,让他将还没有赏赐出去的安南女人交给当地县衙,直接许配给那些佃户中的鳏夫,朕连媳妇都给他们解决了,就不相信还没有人不愿意去的。”

王直也是笑道:“若是如此,那想必愿意过去的人会多许多。”

朱祁钰继续说道:“另外,你也可以找几个广西籍贯的官员,让他们每人写一些老家的见闻,多夸夸当地,说说那面气候有多温暖,田地有多肥沃,然后将这些见闻全部发在邸报上,尽量多吸引一些百姓过去。”

“等到广西的汉人够多了,就找几个没品的文人,写一些壮人女子和汉人士子生死相依的话本,甚至还可以送他们过去,到当地去看看实际情况,让当地人和我汉人多多通婚,几代之后,相信当地也就没有什么苗人壮人了。”

这也是一直很让朝廷烦恼的地方,广西的苗人壮人等少数民族,不论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都和中原的汉人有很大差距,所以在大明攻下这些地方的之后,当地人经常会和朝廷派过去的官员产生冲突,有时候错在汉官,有时候错在苗人壮人,甚至有时候的冲突会产生得莫名其妙,动不动就起兵反抗朝廷,弄得朝廷很烦。

如果真的能解决当地人的问题,那相信王直还是很乐意去做的。

别的不说,如果广西不出事,那每年节省下来的军费可是很大一笔银子啊!

其实针对云贵湖广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最好的方法是改土归流,但是执行改土归流,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明在当地一定要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强行压下当地土司的反抗。

朱祁钰没有实行这个政策的原因主要在于,自从他继位之后,大明就没怎么消停过。

正统十四年,大明经历了土木堡之战和京师保卫战,精力压根不敢放在其他地方。

景泰元年到现在,大明又一直在死死盯着已经统一草原,随时可能会南下的也先,就连打了好几次的麓川之役都没怎么引起朝廷的关注,靖远伯王骥直接就被朱祁钰放到了南京休养,参加麓川之役的那些卫所也都需要好好休整一下,就连当初张軏打完仗回京的时候,还捎带手平定了贵州的苗乱。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又怎么敢施行改土归流的政策,难道是嫌弃大明南方太过平静了吗?

不过这个政策朱祁钰暂时还没有说出来,所以在王直看来,朱祁钰借水灾这个机会向广西填人口的想法,实在是有些高明,而且手段还这么多,于是笑着说道:“陛下,若是按照您的想法来做,臣已经担心广西的田地不够分了呢。”

朱祁钰反问道:“难道王首理忘记了,朕即将从安南拿到四省之地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