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唐行医的那些年 > 第281章 细细盘点近日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没有错,李长河直接将玩乐三件套提早搬上了大唐舞台。

这三件套可是浪费时间的神器啊,每一项都是毕生玩不明白的存在。

李长河就不信了,李渊还能从这其中逃出来。

还是好好玩游戏,造人多没意思。

而李渊也是不出李长河所料,在图文解释下,李渊一两个小时便深得精髓。

没多久,太极宫李渊住所就传来欢乐的声音。

随后几天,帝都长安一切如常,各项事情平稳过渡。

首先是东宫的水痘危机。

发生了李承乾隐瞒事情后,长孙皇后对于东宫进行了彻底摸排检查,将患儿进行隔离。

李长河也是不负所托,尽可能用自己的医术诊治。

水痘本就不是什么绝症,隔离之下,其造成的风波在慢慢降低。

第二件事,王守义事件,如今热度尚未消退,甚至愈演愈烈。

在三大主流报纸上,每一日都有评论文章,坊市之内,大街小巷间百姓也是闲谈不断。

越来越多的百姓对王守义产生了共情,觉得这些豪门大族实在过分,需要好好整治。

而这也是李世民和李长河需要的舆情。

要想更好解决河东氏族,除了军队的支持外,百姓的理解才是根本。

只要拥有天下大势,任他裴氏再强,也得倒在浩荡大势之下。

第三件事,有关科学的讨论也是人气高居不下。

这是因为对于科学的推介,李长河是不遗余力。

他将自己来到大唐以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开始进行宣传。

比如渭水事件中,他利用科学技术为帝国节省了一大笔花费。

比如如今长安城中主要硬化道路,便是利用科学技术打造的。

要知道,在没有简单水泥铺设主要大路时,长安的街道不忍直视。

晴天,烈阳照日,马车一过,然后就是灰尘满天飞,像是那沙尘暴席卷而来。

这人还可以忍受,苦的是下雨天。

啊呀,大雨一下,整个长安泥泞不堪,就连上朝的官员看了都直摇头。

上朝的心情比上坟的心情还要沉重。

除非官员等级高的,可以骑马坐车,其他人只能步行,一趟下来,可谓是狼狈不堪。

杜甫大大曾对此有准确的描述:长安秋雨十日泥。

还有韩愈大大也写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什意思?

就是下过小雨,踩在天街泥土上很酥软,都有小草发芽了,远远看去,朦朦胧胧中似乎有一抹绿色。

可惜这不是草坪,可想而知,身为长安城的主干天街都如此,何况其他?

而到了唐玄宗时期,那就更惨了,因为泥泞的道路,有时候就连皇帝的召见都相当不便,影响了早朝举行。

当然,最深刻的影响则是运输。

还是那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好的基础设施,会迸发出无与伦比的能量来。

几个月前天街大道硬化,很快百姓就爱上了这清爽的路面,走着不硌脚,速度还蛮快的,下雨天也很干净,不怎么积水。

而最喜欢的则是商人,这平整的路面,运货可快了。

要是全国都是这一种路面,那其中蕴含的财富不可想象。

而当商人们听说,朝廷有意在全国铺设几条这样的主干道路,他们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纷纷开始打听起来,不少商人还表示他们可以对此出点力。

这点不谈,回到长安主街道硬化这件事上。

有了天街这个样板路,不少大臣享受到了便利,于是纷纷上书,请求对整个长安城的主要路面进行硬化。

尤其是一些住的比较远的官员,他们可太想让这种硬化路铺设到他们家门前,这样的话,以后无论什么时候,上下班,那可就太舒服了,速度也快,也能多睡会。

经过多位大臣上书,李世民随即下令开始对长安城进行路面硬化。

毕竟长安是首都,首都就要有首都的样子。

要是风沙四起,泥泞满地,这看起来就很不首都的样子。

于是经过这段时间的改造,整个长安城,主干道已经完全硬化完毕。

当然,排水,路政也一应俱全。

如今的长安城,只要是外来人一入城,就会瞪大双眼。

这宽阔平坦的硬化路面,没有风沙,没有泥泞,走在上面,哇,嘿,你猜怎么着,这叫一个舒服。

而为了匹配硬化道路,其他方面长安也进行了规定。

长安入门处,三个门孔,中间大孔一般有卫士戍卫,人车不行。

而另外左右两孔,以往就比较随便来,进出都行。

但这样就显得比较杂乱,容易堵塞,就是容易发生车祸。

有出门的马车撞上了进门的马车,这就很难搞。

而后有官员马周提出了一项解决办法,那就是人马分离,进出分离。

所有人一律靠右行驶,

入长安,从右门入,出长安,从左门出。

马周的解决思想很有建设性,而且契合了现代路权思想。

随后经过李长河这个听诏郎的补充,开始通行全长安。

而且效果惊人,短短半个月,发生车祸的次数减少到以往百分之十都不到。

这还是不少人还未完全深入理解的结果。

要是这样制度深入人心,一定会给长安街内的运输行驶一个很大的惊喜。

而科学的应用还不止如此,随后李长河剿灭罂粟案时发挥的事情也广为人知(126章)。

还有......

一幢幢一件件,众人这才发现,围绕在李长河身上的迷雾似乎越来越多。

他似乎有股魔力,总能以不可思议的角度来处理一些看似难以觉得问题,而且很合理。

而科学展的事情更是将其名声彻底打响。

如今长安的儒生说起李长河的名字,那是又爱又恨。

爱的层面,李长河虽然宣传的是科学,但是他对对于儒学的理解也是登峰造极,间接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恨的是,李长河这个人很明显是在以儒促科,他利用儒学,然后继续掘儒学的墓地。

且成效不少,比如如今的孔志约和孔志亮已经转学圣皇班了。

要知道,这两位可是曲阜孔家青年一代的英才啊,竟然硬生生被拐到了科学那边。

自己给自己的祖宗之法挖墓。

当然,这其中很大原因是他们父亲孔颖达要求。

因为在裴寂谋反案中,他们俩被当了枪使,差点身死道消,而正是李长河的力保,才让他们不至于被锦衣卫抓入诏狱。

但他们依旧年少气盛,觉得他们没有做错。

而这就是少年时的无双豪气。

也是让人又爱又恨。

最后还是他们父亲孔颖达明事理。

主要是孔颖达仔细观察过李长河的发言和一些知识,他心中一惊,身为孔家三十二代孙,孔家接班人,他很清楚李长河说的代表了什么。

他不是那么迂腐的人,反而,他看清了时代趋势。

他明白,只有靠近科学,他们孔学,他么儒学才会大发展,大进步。

所以他义无反顾让两个逆子成为李长河的学生,让他们去好好学习李长河的知识,反哺入学,最后再打败科学。

他坚信,圣人荣光照耀千年,经历过无数磨难,这一次,他们也肯定会赢。

可惜,他们遇见的是拥有着两千年历史和知识的现代人。

降维打击,莫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