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熠世微尘 > 第87章 辽地教育革新,文华格物并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7章 辽地教育革新,文华格物并行

武王军团虽然在对战辽军时获得大胜,对外已经立了凶名,其实在辖地内部并不太平,尤其是政务院拟定的各项改革措施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阻碍,甚至一度无法顺利实施。

比如说教育方面。一开始,“二夫人”以女子之身来主政就遇到士绅们的强烈反对,尽管在武则天当政的周朝时便已经有女官履职,却仍然难以被官场接受,更别说千年来都存以偏见的那些极端守旧的士绅土豪。除了他们,还有不少有一定影响力的文人士子也反对,照理说这些人算得上是思想最为开化的一群人,却也难以接受一个贵妇来统领辽南地的文华群士的现状。于是,武进便在此陷入了进退两难的两难境地。

恰好,此时沈冰云竟然有了身孕,面对诸多不满的声浪,政务院只好借坡下驴,暂时交卸了沈冰云宣教司权司丞的职务,算取得了一时的平静。

这点变化还是没有堵住悠悠众口,对教育体制方面的变革的极力反对仍在持续。武进无奈只好准备自己出面搞定这件事,办法殊途同归,还是许以利害并分头击破罢了。

大举兴办公办免费教育确实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欢迎,但是对于既得利益者私塾、教馆的生意所造成的影响可就是致命性的了,而执教的原本收入丰厚又站在道德顶端的文人士子们所受的影响也不小。

辽南官方不仅在基础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投入,还鼓励各业都设立专门的行业教馆,以培养专门性基础人才。比如物研院就新立了“格物堂”,琉璃坊也建了“琉舍”以专门培养匠人,满足日益增长的对新材料和新工具的研发需求。

那些本上不得台面的下九流,在辽南地的改革中却逐渐成为了社会先进性的主流,堂而皇之入了学堂,甚至一些老匠人也成为先生。在辽南统帅百姓的政务院看来是大好事,却无疑打了多年专注学经诵典的儒学夫子和众多士子的脸面,被他们称作“离经叛道”、“背离祖先”。这些人再到处游说也没有多少效果,毕竟没有权利的“嘴皮子”在这几十年的乱世里从来都得不到丝毫的尊重,此时还能如此叫嚣的原因也是因为辽南现在的“民主”主张。

武进对此却持理解态度,他默许了思想上的异见与不同,还为此特意授意宣教司召集各城镇有影响力的文华大儒、知名文士召开了辽南郡文华人士思想交流会,但不许事前透露他会参加的消息。交流会新任的宣教司权司丞汤儒达亲自主持,各州府分管教育的政吏也都参与。会上基本上都是在听诸位大儒和文士所言的之乎者也,却没有人感觉到一丝不耐烦,照顾会场的小吏还殷勤地为各位发言者送上“清茶”润喉,味道也着实令诸文士们满意。

交流会计划开两天,第一天照常是吵吵嚷嚷,大多是对现在的教育体制的不满。但到得第二天却发生了让所有文士都没想到的情况,辽南王武进竟然亲自出席,事前却没有一点风声传出。尽管这些大儒、文士在一地也都是有些名望的氏族,但对上于万军中勇武无畏的辽南王也只有噤声不语的份,虽然不是感激涕零,也只好是毕恭毕敬。

武进一入会场,就被一众政吏护拥着上了主席台,权司丞汤儒达更是不敢与他并排而坐,只垂手立于其后。二夫人沈冰云随后也进了会场,是陪着辽南王还是来清算之前的种种,诸人就不得而知,只是现场的气氛又更压抑了些。沈冰云并不是与武进一同到的此地,事前也不知道具体安排,此时也只能带着迷惑的眼神看着武进。武进从眼神中就体察到了妻子的想法,握了她的手并轻轻捏了捏,示意她放心。

武进侧头,铁卫马上点头,随后嘱托了站在台下的亲卫几句便匆匆离开了会场。他全身铁甲,走出会场时的甲叶子因为疾步前行而哗哗作响,让在座的诸位文华人士的神经几乎提到了吹弹可断的极度紧张程度。厅堂里几十米的距离,没有花上几息时间便过了,铁卫转眼消失在厅堂之外。

正当全部人都心存忐忑时,从外面进来一众小吏,他们手中持着靠背座椅,在主席台前围成了一个弧形,并在正中也放上了一把稍大些的木椅。排放妥当,其中一人面向众文华人士大声说:“请诸位大儒前坐,其他文士随前就坐即可。辽南王要与诸位座谈心意。”

随着他的话音,武进便起身踱步到了圆弧中心在单独的那把椅子上坐下,静静望着眼前的这些迟迟未动的文人。

还是有聪明人,几位胡子花白的大儒马上便抢向了最前一排,这可是想辽南王直言进谏最好的机会,若能因进言得到赏识是更好不过。一时间厅堂内拖拽桌椅声,相互推搡声,甚至还不知从何处传出了低声喝骂声。在众小吏的帮助和规劝下,会场上也乱哄哄了好一会才停下来,众人依次坐好。见周围人多了,几位贴身亲卫要靠向武进,却被他挥手制止。

众人坐好只待王先开口,武进却站起,在众人的愕然中整理了一遍衣装,又扶了扶头上紫金冠,以标准的周礼向在座文士们行礼,惊得坐在前排的一些文士慌忙站起想要后退,却被后排的人挡住,一时间又乱作一团。倒是有一位头发胡须都花白的老者站起并向前两步,也以周礼相还,只是一个动作便分出来修养和威望上的差距。这人就是文士中资历最老的大儒之一——周仁永。其他人见周永仁带头回礼,也忙跟着回礼,厅堂里一时间全是挥掸衣袖的声音。

武进见周永仁向他施礼,忙向前扶住,说:“周师德高望重,进有诸多仰仗,可不敢受周师之礼。辽南虽是蛮荒之地,与我中原相差甚远,但我等皆为汉种,礼万不能废。请周师与本王并座可好?”

周永仁还要推辞,却早有小吏将他的座位挪到了武进的座位旁边。武进扶着周永仁坐上了座位,自己方才落座,然后向空中压了压手示意其他人也都坐下。

武进微笑着对周永仁说:“周师时代书香门第,据本王所知乃是辽地儒学大家,要不是因为政务繁忙早已上门求教了。恰好今日巡查路过,得知周师与诸位贤达皆聚于此,便想来与诸位结识,也说一说关于教才兴教上的一些想法。所谓万事开头难,尤其是这改旧扬新,其实诸位的担忧进已了然于胸,就是怕失了千年文华的根本。周师,不知本王所猜可对?”

周永仁听了忙施礼回话:“大王所思确是我等担忧之事,然不全尽。千百年来,儒学教化万民,为中原正统。可现如今辽地为取短时之能,允许贫贱之人大兴奇技淫巧而轻视正统,实在不该。大王若能重拾儒道,老夫等甘愿领了哗众的罪责。大王啊!”

武进侧身拍了拍周仁永的手,说:“闻周师之言便知是发自肺腑。今日,进亦有言。我中华之学最为灿烂便是百家争鸣之时,诸位也当认同吧。当然,儒学在千年历史中的地位和教化作用无可辩驳,但也不能忘了其他诸家的贡献不是?墨家的兼爱非攻,黄老不为而为,法家的律治,还有种种学说都执政强国都有所裨益。我辽地虽然地处东北一隅,气候严冷,但是人心炙热却不少于南方。”

看着眼前的诸人都点头称是,武进接着说:“我称辽南地为‘辽宁’,为何?便是希望此地不再有战祸,宋之万千子民可以安居乐业,百家学说可以在此生根发芽,争鸣之势可以大兴于道。因此而广设学堂,引入各方文华绝艳之师,让子弟可受教于此。诸君,此事可为乎?”

周仁永看了看周围之人,拱手道:“王有大志向,永自当拥护。只是,儒家乃千年传承且一直为百家之首,如今这位置却要与旁门左道相争,实在是不该。如王能独兴儒道而废弃奇技淫巧,我等自当拥戴尊崇。”

武进笑着说:“周师也说了,儒学为首且儒之道博大而精深,难道还不敢与其他学说一争高下尔?教化万民可兴衰一世,然需要长久之行。眼下的辽宁之地靠何守护?我等大军放下刀枪与辽蛮说教可护得此地安守乎?”

见文士们面面相觑,武进接着说:“进之薄见,人之能力可分两面,一是心神,一是能力。心神可守行为不失,能力可护周全,二者兼具才是辽宁兴盛之根基。兴百家之学,便是强人内心,所谓‘海纳百川而有容乃大’。兴格物之学乃是能力,可拒敌于千里之外。只有能力出众才可护佑心内长久,不知诸位可能理解?因此,格物之学与正统之道并不违背,还是相互裨益之好事。”

“诸位的顾虑进均以知晓,因此决定在郡州设立官办书院,其位于诸学员之首。既然为首,当以学识和威望聘得能人为祭酒,兴我汉家学说,培育人才。周师乃是我心目中最佳人选,而诸位贤达皆可在周师麾下为我辽南地教出德才兼备之后辈。此事已经政务院同意,周师今日起便得政务院长老之职,薪俸等同一品,其他书院院判依职位对照政务官职同享。可好?”

周仁永站起大礼下拜,其他文士自然也是喜出望外,纷纷拜倒。

武进示意小吏扶起众人,自己则亲自扶起周仁永,说:“周师一生为学,诸君家境也都贫寒。虽然现今辽宁的薪俸不如京都,却也说得上温饱。诸位皆要戮力同心,为我汉家学说之传承而劳费心神。进之能为,便是为大宋守土拓疆,让百姓富足。大河水满,自然沟满壕平,诸君再不用为些许米盐之事烦心,可专心学问大道。至于周师外何人能得各书院院判官职,便要以德才而居之,具体评考之事皆由宣教司来办,政务院要严格监督。毕竟,人心之教最为重要,周师之见何如?”

周仁永喏喏称是,其他人听闻最后几句虽有不愿却不能不同意。当下,几个学识相当之人便自然拉开了些距离,毕竟从此刻起都成了竞争对手。

武进仔细观察便见到了效果,给了身侧的汤儒达一个颜色,自然会意接过话头,招呼诸人就座。

武进坐下说:“自今日起,辽宁地的学院分为两类,一类是学问大家,一类则是格物之学。两者各有千秋,各兴己类。夫人代司丞一事也不并非本王专制,夫人之学识也是政务院长老们所欣赏的,今后宣教分开,宣传之事还得夫人出力,诸位贤达也要多多支持。本王在此先行谢过了。”

到了此时,哪还有人会有异见。

“既然如此,本王还有公务,就不在此叨扰汤司丞与诸位相商书院之事,就此告辞。有建言献策皆可告与司丞,转呈政务院定夺。”

武进又施了一礼,便与周仁永道别,带着沈冰云离开了会场。至于之后这些人打破头推荐各地书院祭酒人选,那就是不是武进要操心的事情了。

出了会场,沈冰云埋怨武进道:“夫君为何不将今日之事提前与妾身商量呢,一来就免了妾身一半权力。”

武进正色道:“辽宁地外有强敌,再内生异端就危险了。夫人之前要做事我是全力支持的,但是不能不权衡各方。其实把握住宣教才是最重要的,马上要成立官报,掌握住喉舌才是最要紧的。你现在有了身孕,不应过多操劳,精力也有限,抓住最重要的方面才是。至于教育之事,只要不影响格物院的发展,给些虚职、花些钱,让这些儒生做些书本上的研究又如何。赟儿最近吵着想你了,赶紧回家去。我近日还要去巡查,过些时日才回,家里的事情你要接过一些来,梅儿临盆在即,不能只让母亲一人操劳。”

沈冰云偷偷在武进手臂上掐了一把,才在侍女陪伴下登车走了。

几日后,政务院出了新规,只要不是奴籍便可享受三年免费教育。虽然年限少了些,也做不到全面普及,但毕竟可以让人接受基本的书写、阅读和数术教育。年纪在十岁以下的登记在册的住民便可以申请入常学,三年后经过考试择优入官办书院进学,学费则全免。落考的,十岁至十五岁则可以入工学。至于成年人仍愿学习的,可在下工后入工坊的扫盲班,识字后便可入专门的工科学校或向老匠造拜师。

当然,人人能得教化虽说是千百年来不少博学大家的愿望,但从来都不是封建礼教愿意看到的结果。民愚则政安的观念已经深入统治者内心,在封建秩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换了哪家都是一样。

而今,偏偏是不起眼的辽南地打破了这一传统,不仅轻徭薄赋,而且做到了免费教育,只是这样便已经深得贫苦人家的拥护,因为他们的子弟也终于有了读书识字,甚至出人头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