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过这些地方,大多都与勋贵沾亲带故,也算是正常,就好比香倌馆与元敬公主有关,披香楼与…”

沈邕站在旁边如数家珍,而苏钦朝则提笔猛记,直到把上面的那些地方全都说完了,两人才歇下来。

“你不是说你不去这些地方的吗?怎么知道这么清楚?”苏钦朝递过去一杯茶。

“是不去啊,但是这些消息勋贵们该知道的都知道,免得到时候闹起来,大水冲了龙王庙不是。”

“原来如此。”苏钦朝点点头,看来蒙在鼓里的,只有他这种边缘的愣头青。

他之前虽然也知道这些地方,背后肯定有人,但是却不知道具体是谁,这下可真是一清二楚了。

城北三十多家青楼,三家小倌馆,有多半都与宫内有错综复杂的牵连,这不是他能细查的。

想必当时李毕也知道,所以当时才那么快的结案…

之后几天依旧如常,就算坐班再闲得无聊,苏钦朝也只寻了几本兵书看,再也没有为了上次那事写写画画了。

而李妩带着李逾,也在周边逛了一圈后,赶在回门前天回了长安。

唯一意外的是,在回门的当天,不知发生了什么,两人连午膳也没用,齐齐黑着脸就出了襄王府。

连襄王世子追出来,当街拦了几次都没拦住,而且当天下午,李妩就进宫求了皇帝,请了一道谕旨。

直奔襄王府,将李逾的侍妾娘,给接了出来,连个口信都没留,就带着人立即回了河南道。

“啧,看来襄王府要闹笑话了。”苏钦朝将纸条扔进水盆,眼看它化了才挪开眼。

这是李妩刚刚发过来的飞鸽传书,上面粗略的写了回门那天发生的事。

说是她们刚在襄王府落坐,就看到李逾的娘站在一边端茶倒水…

虽然她知道李逾的娘是王府最低等的侍妾,但还是受不了。

所以她当天就求了谕旨,将人接了出来,然后一时想不起来去哪合适,便干脆带着人回了河南道…

“襄王府太没规矩了,庶子既然高嫁,也应该给人抬抬位份。就算不抬,也不能让她做下人的事,当众给人没脸。”

芸娘也是无语极了,她从未见过这种事,真真是愚蠢至极。

李妩未来是要掌管龙武军的,别人巴结都巴结不上,若是能好好拢着,也是一大助力。

“是啊,襄王世子都被连累了。奈何如今掌管王府后院的还是王太妃,有时候他也没办法。”

据说这几天襄王世子都没去道观了,成天都在樊楼上喝酒消愁。

苏钦朝摇了摇头,想起这两日巡街无意中看到的情况,那襄王世子眉宇间郁气重重,哪还有之前那样风清朗月。

摊上这样一位拎不清的祖母,真的是太难了。

好在自家人口简单,齐心,有力气也一处使,没有这么多幺蛾子。

“对了,小汤圆最近学的如何?”前些时候,小汤圆闹着要上学,他都忘了问了。

“学了不少东西,回来还给爹娘表演了,不过那些歌不知道哪里来的调子,奇奇怪怪,挺好玩的。”

芸娘说着,连哼了好几句,听在苏钦朝的耳中,直让他心神巨震。

听错了吧?数鸭子不是现代的歌吗?不会吧?这世上除了他和阿狸,竟还有其他穿越者?

“这夫子男的女的?”苏钦朝强迫自己定了定心神。

“女夫子啊,挺年轻的,还是秀才娘子呢,就是庞秀才身子不好,不然她也不至于出来教孩子。”说着芸娘还敛了敛眉。

“怎么了?”

“闲言碎语多呗,之前见她是女子,送去的孩子少,都笑她不自量力。后来见她教的好,孩子也多了起来,又说她秏鸡司晨。”芸娘无语的说。

她倒是觉得庞娘子好,温柔又会教孩子,孩子们到了她手上都懂理了许多。

小汤圆就是例子,有次小汤圆回来,还想给自己洗脚呢?人都没有椅子高。

前几天,据说还有个大了点的转去正式学堂的孩子,都被那里的夫子夸了呢。

“她们不过是闲的慌,想得吧两句,逮谁说谁。”这些三姑六婆,聚在村口的时候,连他也要退避三舍。

不然非被逮着问东问西不可,本来他纳了杏仙就是现成的话题,那些人对别人家后宅最感兴趣了。

后面两夫妻又聊了会,眼见天色已经不早了,才一齐洗漱完,熄灯上了榻。

之后自然是被翻红浪,一会东风压西风,一会又翻身农奴把歌唱,足足闹了小半晌,才偃旗息鼓。

不过庞娘子的事,还是在苏钦朝心里留了个底,他从未想到还会有与自己一样的人。

他打算找个机会不着痕迹的去试探一番,看到底什么情况。

4月28日的时候,益州肖刺史的夫人终于携媒婆,并几位德高望重的舅爷,带着好几车聘礼登门了!

“实在是因着汶川事物,老爷至今都脱不开身...”一落座,肖母就颇不好意思的,向苏家众人解释了一遍缘由。

待双方来回客套了好一会,顺利的交换庚帖后。

肖母才拉了福宝的手,笑眯眯的从自己小臂上,撸下一个水头颇好的玉镯给她戴上:

“之前,我姐姐还说,难得见大姑娘这般标致端雅的女孩儿。

若不是她家实在没有适龄的儿郎,都不一定能让与我。

如今见了果是如此,我家九郎看着都高攀了呢!”

“哪里,不过是普通丫头,亲家母过于谬赞了,九郎才是一表人才,听说在益州颇有才名...”

堂上的人你来我往,聊的热火朝天,堂下一对刚刚退出来的小儿女,俱都满面飞红的有一句没一句的往小花园走去。

“大姑娘。”见已经到了亭中,丫鬟小厮都识趣的退到了廊下,肖九郎忙上前半步,低声询问。

“前两日让小安传过来的信,大姑娘为何没有回信?是九郎信中说错了什么?”

自从前几日他随母亲到了长安后,他便迫不及待的让书童小安送了一封信,并一支自己亲手雕的玉钗。

没想到,信送过去,就犹如石沉入海,竟一直未有回复,让他心里忐忑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