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轮回长生,从请孔圣当家教开始 > 第68章 暂摄周政,圣人西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章 暂摄周政,圣人西行

战斗结束了,却不知道两方谁是胜利者。

“西天子”王子朝被俘,麾下三万众死伤过半,余者或逃或溃。

刘公刘卷跌落马车,没于乱军之中,单公单旗全身受创六处奄奄一息。两家八千族兵,生者不足千人,损失不可谓不重。

夏谕勉强算半个胜利者,捞到了大量的政治资源,此战之后声望大增是必然的。

孔子也算是胜利者。

孔子一直试图恢复周礼,维护周王室定下的社会秩序。这次他披甲冲锋,一战俘“假天子”,稳固了嫡长子继位的周悼王的法理。

此战孔子居功至伟,可他心中却无半分欣喜。

原因无他,杀戮太重了。

此战交战双方三万余人,战斗结束之后战场下留存之数不过三四千众。事后统计,伤亡人数不下一万五千,余者或俘或溃。

孔子犹记得那日的战场,矛戈断折、尸积如山,遍地血红,不乏内脏短肢体,宛若人间地狱。

正值冬日,那些幸存者大都蓬头垢面,面色痴呆,浑身脱力的瘫软在残尸之间,温热粘稠的鲜血混合着冻土融化产生的泥浆染透了衣物,又被寒冷的天气冻的板结。

一群人虽死里逃生,但眼神呆滞而又麻木,宛若活死人。

孔子在收敛俘虏时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这位日后的圣人越发觉得尊奉周礼、恢复旧制,以礼乐止戈之事已迫在眉睫。

洛阳之战伤亡如此之重,就连夏谕也没有预料到,是他低估了十面埋伏所带来的效果。

一场中等规模的战斗亡者过半是什么概念?春秋时期的战争并不像战国时期那样残酷,动不动就斩首数万,坑杀十几万什么的。

一来春秋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几乎都是争霸战争。其目的是打败、打服对手取得霸权,而不是为了杀人。

二来春秋时期没有大规模职业军队,列国实行国人兵役制,国人\"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主体军队是国人组成的半农半兵的征兆兵,战斗意志并不强。

大规模的职业军队还得等吴起在河西组建魏武卒。

像洛阳这场三万人的对战,死者过半在春秋战争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一般死伤个三四千人,单刘二公的军队肯定先崩溃,而不是死战乱战几乎全军覆没。

比如吴楚淮南之战,双方兵力合计十余万之多,战场上双方的亡者也不会超过两万,绝大大部分都溃逃、被俘了。

王子被俘虏那日,夏谕立于城头,观城下尸山血海,心中却是诡异而平静。

这就是接下来要持续三百年的战争吗?

夏谕明白这场战斗不是什么“春秋义战”,而是未来战国兼并白热化之后战争的缩影。

伊阙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水淹大梁……作为一个军事迷,前世耳熟能详的战国战役,竟让他感到有些枯乏。

就当是他抚琴之后的后遗症吧,自己年寿尚且有瑕,思虑那么多干嘛?立眼当下,也该收拾残局了。

在这场残酷的春秋“不义战”打完之后,洛阳城内能主事之人也一个不剩了。

天子和姬匄还在宫城闭门不出。

单公伤成那样,醒来也是植物人,刘公更是连尸体都找不到了,八成已经变成汉堡肉饼了。

无人主持大局,那王子朝该如何发落?夏谕又不是操、莽之流,“假天子”留在他手里就是个烫手山芋。

还不能把王子朝噶了,他还指望着拿他和王室换小布丁和歌舞团呢。

思虑再三,夏谕往王宫而去。天子已逝,理当迎姬匄主政。

让人料想不到的是,此时的王宫之中只剩下了一小部分宫婢和寺人,天子、姬匄以及一千宫甲全没了!

好在这些宫人的嘴不怎么严容易撬开,孟氏留在洛阳的眼线也适时来报消息。

夏谕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姬匄趁着洛阳南门两军交战之时,率众出北门往孟津而去。

孟津是黄河南岸最重要的渡口,从水路勾连着周王畿与晋国的南阳之地(山南水北为阳,这时的南阳既太行山以南,大致为河南北部济源焦作两市)。自此一路北上可直入晋国。

是故王子朝在此布置了三千余众防守,一但有变便是万军驰援。

夏谕很疑惑,就王宫那点兵甲,姬匄拿什么过孟津?莫非这三千人中有内鬼?

还真是,姬匄敢于弄险,自然有所依仗。

昔日周景王之时,姬匄便一直暗中发展势力,宫禁是周悼王交给他的,而防守孟津的三个家族之一的王氏便是他早年拉拢的家族。后来王氏跟随王子朝发动叛乱,一直“忠心耿耿”,今次才被委任守孟津。

孟津渡口,姬匄率领宫甲和王氏里应外合击溃了守军,抬上悼王的灵柩马不停蹄的一路向北。

夏谕是两天后得知这个消息的,彼时的他刚率领残军夺取西逆军营中粮草,听完下属的报告久久无语。

到底是昊天上帝在和自己开玩笑,还是这场王位争夺战本身就是个玩笑,两兄弟打来打去最后谁也没落到好。

王子朝受缚,姬匄更是……一言难尽,如此作为大失人望是必然的。

历史上晋、郑两国先后入场平乱借此收取了不菲的报酬,这也使得王室领地越发地狭民弱。再就是单刘二家自恃功高,专王权百余年,后人言之“单氏取周”。

现在晋、郑还没入场,王子朝就败给了孟氏,单刘二家也几近族灭。历史大变样,唯一没变的就是战后虚弱的王室与烂摊子洛阳。

这一切得有个解决方案,无主事之人,夏谕想过把王子朝丢给王室那些宗室耋老,自己一走了之。

思及利弊,这个想法夏谕转念就丢了,累死累活这么久,名利之类的王室总得给点吧?给人白打工不是他性格。

既然暂时不走了,那就把贤者标签贯彻到底,收拾残局呗。

干活。

打定主意,夏谕首先先收拢乱军,再以粮草为引从流民中编选独身青壮千余人收入孟氏军中,南宫莹便在其中,夏谕对其人印象颇深。加强完手中力量之后,夏谕又从残军中编六百人重建天子“六军”。

接着便是拜访王室耋老请老人家主持大局。奈何十几位忠厚长者一致认为:“少孟乃周公之后,声望卓着,贤名远播,天子厚爱,以礼冠之。今大败西逆,天子北巡,国人威服,当主洛阳军政。”

老人家这么客气,夏谕也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先让身后的甲士站远点,而后无奈苦笑,拱手一礼:诸位可真是害苦了我啊。

拿到名位与“临时经营许可证”之后,便是安抚城中的不稳定因素。这点夏某人尤其上心,每日亲自支锅熬粥,为流民分发。若遇到身形削瘦、衣衫破旧的孤寡,这位来自东方礼仪之国的君子不禁流出泪来:“诸位遭此大厄,是阅之过也。”随后吩咐左右“熬粥需立筷”,赢得一片赞叹之声。

事后,夏谕再以“来洛国人多苦”为由,令新纳的一千三百军众往城中为流民分粮,用王子朝的粮草狠是刷了挥下一波新军的好感度。

再有,此番城内大小家族势力大损,尤其是单、刘两家,几近破族。为了彰显王室礼待功臣以及他二公前政治盟友的身份,夏谕自是领着宗室耋老往刘氏看望,亲自为其举丧,安慰孤儿寡母,肯定刘公的功绩,给予除帮助以外的一切帮助。

单氏那边,夏谕早早就去探望过了一次植物人单公。再三用系统探测确认单公不是装病之后,夏谕叹两句“天妒阴劫”便离去了。

一套组合拳打完,某位带周忠臣终于想起该遣使入晋迎天子归洛了。

可惜这事已经被城内的残存的公卿抢了先,不过夏谕还是谴使了,慢是慢了些,但态度问题不能马虎。

在洛阳,夏谕很是忙碌,带着耋老处理政务,施恩国人,拉拢军心,时不时拜访公卿,偶尔去探监王子朝,表达一下对他一朝被俘,麾下家族树倒猢狲散的同情。

与夏谕相比,孔子就清闲多了,整日泡在大周国家图书馆。之前没机会,现在夏某人暂摄周政,孔子想看书还不简单。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其间单公旗没当成植物人,在床榻上咽了气。

夏谕亲自前往吊念,抚摸着着单公的花白的头发涕泪横流:如此少年英杰早逝,实天妒之!单公勿绿也,汝妻女吾养之。

开玩笑,开玩笑,夏谕只是去安慰了一番年上的未亡人,并未做什么出格之事。

~~~~

时间匆匆而过,一晃月余,河东方向终于有消息传来:王子匄已踏上了扶灵归洛之路。

为何姬匄拖这么久才回洛阳?

远在新田的姬匄表示他也不想的。

旬月之前晋国这边统帅、军队、粮草都已经准备好,再加上自己这个带路党,就等着开春带晋军进村夺回洛阳了。

结果你告诉我来洛阳打酱油的孟阅以少胜多,大破王子朝生擒其人?他白忙活了?

晋国六卿和姬匄一连派了好几波人确认,才相信了这个消息。

这,尴尬呀。

姬匄只觉得自己脸都丢尽了,临阵脱逃、抛弃民众,他已无颜面对洛阳国人……才怪。政治家要什么脸?如果价格合适,他的面皮可以论斤卖。

只要能当上天子,便是舍了这张面皮也不打紧。

回洛阳当天子才要紧!

尽管王子朝已败,为了保险,姬匄还是再次厚颜请求晋国派兵送他归国。一番扯皮成功之后,为了报答晋国的大恩大德,姬匄将洛水上游的伊洛河川之地(河南西部洛南、宜阳地区)赐予晋国。

伊洛之地在王畿西南,为戎族占据,周室难涉其地。

姬匄这波操作给晋国君臣整麻了:那地方是你的地吗?你就赐!

好在姬匄这张空头支票也不是一点用没有,至少给了晋国向洛南地区扩张的法理支持。有总比没有好,晋国君臣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说到洛南地,就得说说此地的两个戎族伊洛之戎与陆浑戎。此而戎本居于关中,晋、秦两位大周忠臣为保护天子,将这支两戎族迁到王野西南,为王室“看门”。

至于这两只看门狗屡屡侵扰王野、践踏天子权威,秦、晋两国表示这和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百年前洛南地还是是无人问津的蛮地,如今随着列国不断向边地扩张开发,张大华夏。原本被用来放逐夷狄的洛南地也成了香饽饽。尤其是如今晋国国内六卿积极开拓,洛南地已被韩、魏、中行三家盯上了。

为了日后在洛南地区的利益,韩魏两家自是积极推动盟友赵氏宗主赵鞅领军送姬匄归洛继位。

赵氏是嬴姓大宗(秦国是小宗),日后战国的赵国王族。赵氏曾经是晋国的传奇家族,曾一度凌驾于众卿之上,赵氏宗主权位彪炳,一度被晋国国人称为“夏日之阳”。

只是在“下宫之难”后,赵氏几近灭族,只余一二孤儿托庇于韩氏,着名的赵氏孤儿背景便是缘于此。

后来晋公为了平衡国内卿族势力再次兴复赵氏,立赵武为卿。之后赵氏两代宗主励精图治迅速发展,但其势力仍不及范氏、中行氏强盛。

这种局面延续到赵鞅继位初期。年仅20多岁的赵鞅执政以后,在复兴赵宗室的责任感的驱使下,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崇尚法治,终于使赵氏东山再起。

赵鞅,后称赵简子。他的名气不显,但他的儿子赵无恤就不同了,日后三家分晋的领头人,实打实的带晋忠臣。

赵鞅如今已年过三十,他答应出军是出于对赵氏声望的考量,毕竟助天子登位所带来的政治声望太过巨大。对于一心想兴复赵氏,执政晋国的赵鞅来说,洛阳势在必行 。

不过,洛阳之行除了送姬匄归国外,赵鞅还想认识一番允文允武,于王畿平叛制乱的少年孟子。

……

三月,赵鞅、姬匄自晋都新田启程归洛,由于王子朝已败,此次晋国只出动了三千军众随行。人虽不多,支持姬匄继位却是足够了。

一行人没有按照姬匄来时之路沿河阳至孟津一路返回,而是取道中条山南下,渡黄河过函谷关经淆函通道入洛。

与此同时,自洛阳而来的一行人也即将抵达函谷关这一先秦第一雄关。

淆函古道之上,百余人的车队自东向西延伸,正是夏谕等人。夏谕此行并无他想,只为送老子西行。

队伍前方,一位衣裳朴素,身材削瘦的老者乘牛为首,其人正是老子。夏谕、孔子驾车紧随其后,两侧后方多由甲士翼护。

老子神游于牛背之上,他早就有西行的想法。奈何先受困于王子朝围城,王子朝乱定后又留下安抚洛阳国人。一直到夏谕渐渐稳定了洛阳局势,他才向孔、孟二人辞别。

老牛步伐慢悠悠,老子却是在不知不觉间便拉开了与身后的车队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