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再启风华 > 第131章 方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御前会议,内阁五大辅臣自然是不能缺席的,主管营造的阮安作为施工方代表也要参与会议。

王振身为内帑的管理员自然不能缺席,施工队主管部门顺天府也不能缺席。

所以于谦自然与会,不过所有人都没想到,朱祁镇临时又加了一个参会人员。

就是即将接手顺天府的刘定文。

这位被视为“祥瑞”的六首状元在自请离京后终于因评价“上上”而被召回了。

朱祁镇看着请求陛见的帖子,也是一阵唏嘘,说起来君臣分离也有将近四年了。

随后朱祁镇吩咐王振,刘定文越次觐见。

当刘定文再次见到皇帝时一时间鼻子竟有些酸涩之意。

然后面带激动行五体投地大礼,口中带着颤音喊道“臣刘定文,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朱祁镇站起身子,双手虚扶,略带兴奋道“朕安,刘卿快起来,地上挺凉的。”

说罢转头吩咐王振“大伴,去,取一个锦墩,让刘卿安坐。”

王振赶紧搬了一个锦墩快步走到刘定文面前,轻声道“刘大人,陛下叫起呢,让老奴扶着您。”

刘定文哪敢让王振搀扶自己,赶紧摆手拒绝,然后起身躬身行礼,随后轻轻的半坐在了锦墩之上。

朱祁镇直奔主题问道“这次请爱卿进京,所为何事,爱卿可知道?”

刘定文立刻起身道“臣知道,为大兴县知县。”

朱祁镇笑笑道“莫要这么紧张,你且安坐,坐踏实了,咱们君臣何须那么多虚礼?”

随后继续说道“知道就好,朕再给你交个底,你这个大兴知县可不仅仅是管着一县之地,这整个京城的大小事务你怕是都要担起来的。”

刘定文有些错愕道“陛下,臣如何能越权行事?”

朱祁镇道“你可是朕的六首状元,大明的祥瑞,你真以为你就是一个大兴县令了?

明日御前会议,你也要参会的,定的是永定河大工,一旦形成决议,于谦就要全力主持大工,顺天府之事无可避免的就要分心。

而你,就是朕和于先生找的替手。

做的好了,这顺天府尹的帽子你也不是不能戴的。”

刘定文闻言郑重起身道“臣谢陛下隆恩,定然肝脑涂地以报陛下君恩。”

朱祁镇点头然后就把京城的主要事项跟刘定文交了个底。

刘定文听后,心中暗暗忐忑,因为如今京师,或者说整个顺天府都在进行着一场改革,总设计师就是面前的这位皇帝陛下。

以前那个板着脸以表示威严的皇帝,如今却已经是哪怕说话如沐春风却也带着凛冽君威的陛下了。

顺天府改革若是顺利,自然就少不了飞黄腾达。

可要是出了差错,陛下自然是无错的,而他就要成那个背锅之人了。

可是有句话叫做“富贵险中求。”

刘定文毕竟已经经历过地方上的锻炼了,如何不明白,若是这次成了。

陛下必然会将顺天府的改革推向全国,那个时候身为主持试点改革的第一线人物,所能得到的政治资源必然也是极为丰厚的。

所以刘定文微微思索之后,就坚定道“陛下放心,臣定然会将陛下之策全力实施落实。”

朱祁镇闻言点头。

这就是刘定文和于谦的区别了,如今的刘定文想要走向更高层,所能靠着的也未有圣眷了。

而于谦却是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一个极大的区别,每次朱祁镇想要实施新的策略之时,都要费尽口舌来说服于谦。

而刘定文却不会去过多询问,政治利益不同带来的表现也就不同。

朱祁镇等刘定文下去之后这才暗暗松了一口气,终于将第一位自己的绝对心腹,安插在了关键地方了。

第二日,

迎着朝阳,以杨士奇为首,杨溥次之,随后张辅、胡荧、成国公、于谦、阮安、刘定文依次迈步文华殿。

杨士奇一身大红朝服,胸前仙鹤补服鲜活欲飞。

杨溥和胡荧则是绣着锦鸡。

而张辅和成国公却是穿着象征着超品公爵的麒麟补服。

几人互相道了一声安,然后安坐于文华殿。

等到一缕金光照耀在文华殿主座之上时。

朱祁镇在王振“陛下驾到”的喊声中,缓步走向了御座。

随后,与会众臣全部站起身躬身行礼“臣叩见陛下,陛下万福金安。”

朱祁镇淡然回道“朕安,诸公免礼。”

“谢陛下。”随后所有人都依次坐回座位。

看到所有人都坐定了,朱祁镇开口道“于师,说说顺天府的情况吧。”

于谦起身道“是”

随后朗声道“陛下,诸位阁老、国公。

幸赖陛下鸿福,自开启以工代赈以来,京师已然稳定。

多数民众也已在城墙、城楼,三大殿等工程上获得了可以维持生计的钱粮。

然京畿以外却仍是不容无视,尤其东安、永清、固安、武清等县怕是今明两年要艰难许多了。”

在座的没有傻的,所谓艰难许多,其实就是根本无法度日的意思。

不过是因为如今天子面前不愿说些重话罢了。

朱祁镇黯然一叹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之子民何辜?”

随后不等这几位开口就继续道“于师可知,灾民实际当在多少之数?”

于谦实话实说道“顺天府内不足四万,至于直隶其他府县,臣就不知道了。”

说罢便默默退了回去。

身为首辅的杨士奇看到朱祁镇看想自己。

于是咳嗽几声起身道“陛下,臣以为以工代赈的确可行。

但是南边几个府县还是以开仓赈济为主的好,今年漕粮已经到京,山东急调的钱粮也已到京。

河间、保定两府可保无虞的。”

朱祁镇闻言暗暗点头,这就是一位有经验、有能力的首辅所带来的作用。

杨士奇多年为官,地方上是个什么德行杨士奇也是深有体会的。

他们秉承的就是“官字两张口,要想喂饱下面的口,必然要先喂饱上面的口”。

在这样的思想下,加之俸禄本就不高,有良心的拿一些边边角角,能保证生活宽裕就好。

没良心的,怕是一斤好米他都敢换成三斤陈米然后再下发。

要是不幸遇到个丧良心的,完全可以一斤好米,自己留下半斤,然后换成三斤麸糠,以此以肥自身。

所以杨士奇支持以工代赈,但坚决反对地方上自主行动。

为的就是让朝廷赈济能够绝大多数下发到百姓手中,而不是莫名其妙就变成了陈粮或者麸糠。

至于说支持永定河大工(包括卢沟河),那是因为杨士奇完全相信于谦的为人。

至于其他人?不好意思他自己就是官员之首,想在他面前玩花活儿?那是真的嫌自己命长了。

要知道,同样是修黄河大堤,有的王朝修了之后百年无虞,可有的皇朝修着修着就成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以工代赈之策里面的猫腻实在太多了,弄不好就是天下沸反。

加之杨士奇已经有意退休了,其行政风格开始趋于保守。

若是放在五年前,派出一批御史监察天下能有多难?

有时候越是精细活,里面的可操作性反而越多,不如直接粗暴一点,不到程序简单,监察起来也能少做一些无用功。哪怕相比起来花的钱更多一些。

朱祁镇思索一番开口道“杨师傅所言甚是,朕准了。”

随后继续道“再说说卢沟河和永定河吧。

永定河乃是京师母河,自是重中之重,一些章程也有迹可循。

关键在于卢沟河,诸位都是跟随父皇安定天下的重臣。

自也知道父皇在时就修过几次,及至朕承继大宝至今,仅仅是朕有印象的就修了两次,决口了两次。

元年一次,今年又一次,若是今年修了,又能坚持几年?

难道要修了一次,然后没几年再决口一次,然后接着修?

如此一来哪怕朝廷有金山银山也经不住这么花吧?

所以朕今日就借着永定河大工的策划会议,问上一句,卢沟河和永定河怎么修才能做到一劳永逸?哪怕不能,是不是可以做到百年无虞?”

闻听此言的在坐诸臣面面相觑,这个问题让他们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