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四在镇上读书,回来教刘玥的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年时间刘玥也都学完会背了。梁爷爷的私塾里也教四书,什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教。

但不知道是老四学得不好,还是梁爷爷就是这样理解的,有些解释刘玥觉得不大合适,跟二哥三哥带回来的笔记也有出入。

白天刘玥就在家里温书,在石板上用清水练习毛笔字,等老四下学把梁爷爷教的复述给刘玥听,刘玥再跟老四对着二哥三哥的笔记理解。一时间倒也学的有滋有味。

白天刘玥还是跟小草去玩,不过再也没跟宋家的狗子玩了。有时狗子也想跟着玩,也被刘玥和小草甩掉了,甩不掉的时候两人宁可不出门,在家里玩。

刘玥爹在杂物房里的房梁上绑了两根绳子,掉下来下边绑了一块木板,就做了一架秋千。刘玥和小草就在杂物房里玩。

有次狗子来杂物房玩秋千,走的时候顺走了一颗鸡蛋,刘玥为此跟狗子吵架,还被狗子推了一跤,额头上磕出一个疤。后来杂物房平时就关起来,刘玥和小草玩也关着房门在里边玩。

有时狗子来,两小只就蹲在屋里窗台下,谁叫也不回答。都不喜欢跟宋老抠家里人来往呢。

读书的目的

刘玥家里在乡下还有地,十五亩地都租出去了,实在是家里人手不够。每年拿地里交租前的三成收成,实在不多,给老二老三学堂带去粮食就差不多了。

如果不是孩子要读书,家里吃米再掺和点杂粮豆子,勉强够一家人吃的,但现在两个孩子学堂交的粮食就差不多没剩多少了。

也是刘玥爹会手艺,又勤快,否则就要吃野菜了。

再苦再累也要孩子读书,这多亏了刘玥的娘,每次都不动摇的支持孩子读书。

刘玥的娘读过私塾,那时在村里读过三年书,村里的先生是位女夫子,女子读书只收一半束修。刘玥娘又是家里独女,六七岁的女孩在家待着也是待着,束修又不贵,当给孩子找个地方圈起来,还省了带孩子花精力。

刘玥外婆经常说起这事,跟别人炫耀刘玥娘读过书,是个多难得的好媳妇。

男人受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但女人受教育就是一个家庭受教育,这真是正确的一句话。当刘玥的几个哥哥想读书时,刘玥娘就一力支持。

但这样就苦了家里人。秋收才过就要跟人买粮食,还不都是粮食,还要买各种便宜的豆子、粗粮。自己家后院种上蔬菜和各种豆子,豌豆、绿豆苗、南瓜,后院都有种。

虽然刘玥没能上私塾,但天天也在家读书。七岁的刘玥读了一年多的书,什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上的字都认全了,开始啃论语。四哥回来把私塾里梁爷爷讲的复述给刘玥,刘玥在家跟着学。

刘玥用的书是三哥在书院中找的,别人不读了,或不要的旧书,上边有的地方还有注解,但注解对不对就难说了。

好在刘玥有成人的芯,自己也能分辨一些对错,再加上两位哥哥的笔记,虽然学的辛苦,但学习成效还是很不错的。

刘玥也是没办法,这个朝代女孩如果二十五岁还没嫁过人,就要收人头税。没错,就是要嫁人才行。收的税还挺高,但是女孩有童生身份就可以免税。可以理解,这样规定是为了增加人口。

嫁人了才能繁衍后代,如果女孩都晚婚不婚,生育的孩子就会少。所以推行的是早婚早育,女孩必须结婚,除非是读书的,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否则不婚就要交重税。

刘玥倒不是不想成亲,只是想给自己多一个选择。而且前世就是千考万考过来的,考试还是有点经验的。

但真正接触就全不是这样了。想考童生先过县试,县试主要考四书,考试方式是:八股、贴诗、经纶、律赋、策论,说简单就是做固定格式的文章、写命题诗、治国、写赋、最后考当前时政的议论文。

主要书籍就是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这还只是初步考试筛选的县试。

通过后才能考府试,府试主要书籍还是四书,但也要看五经和其他书籍,通过府试才能得个童生。

刘玥也是有计划的,先考过县试,主攻四书,五经知道就好。要是一上来就四书五经,就有点难。道阻且长,只能慢慢来,铁杵磨成针。刘玥也知道劳逸结合,这地方没眼镜,可别把眼睛看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