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科幻小说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 第10章 测试事故——信任与坚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章 测试事故——信任与坚持

傍晚六点零三分,m27星球科技基地的时空测试场正被一场盛大的晚霞包裹。西侧高达十米的钛合金围墙不是单调的金属色,墙面上蚀刻着淡蓝色的能量导流纹路,夕阳穿过大气层时被折射成碎金,落在纹路里便化作流动的光带,顺着墙面蜿蜒而下,最终轻轻舔舐着“云月号”的机身。

这架刚完成核心改造的时空飞车通体银灰,机身两侧各有三道弧形的时空导流槽,槽内泛着脉冲式的蓝紫色光晕——那是时空推进器预热时产生的“以太粒子流”,光晕每闪烁一次,周围的空气就会泛起极细微的涟漪,像湖面被石子轻碰。机腹正中央的冷凝金属舱门紧闭,边缘嵌着一圈荧光绿的密封胶条,胶条上每隔五厘米就有一个微型传感器,此刻正亮着微弱的绿光,实时传输舱内温度数据。

叶云天穿着深灰色的智能工装服,袖口别着一枚银色的身份徽章,徽章上“首席工程师”的字样在夕阳下泛着冷光。他没有直接触碰控制台,而是抬起左手——手腕上戴着的柔性智能手套指尖弹出三枚纳米级探头,探头轻触控制台的金属按键时,按键表面立刻浮现出淡蓝色的全息投影,投影里是“云月号”的内部线路图,红色线条代表能源通路,绿色代表数据链路,此刻所有线条都保持着稳定的流动状态。

“所有参数校准完毕。”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目光扫过全息投影里的“时空跳跃参数面板”,“目标锁定‘1小时前的测试场中心坐标(N38°21′06″,E112°35′42″)’,跳跃时长预计0.8秒,时空曲率控制在0.3,属于短距离安全范围。”

站在他右侧的林月瞳手里握着的不是纸质检测报告,而是一块半透明的柔性全息屏,屏面贴合在她的小臂上,随着她的动作轻轻弯曲。她的指尖在屏面上滑动,调出“冷凝金属温度阈值”的历史数据曲线——曲线上有一个淡红色的圆点,标注着“模拟测试3次,第2次出现信号波动,当时温度-33c”。

“你加的保温垫片是‘气凝胶复合材质’吧?”她抬头看向叶云天,目光落在机腹的冷凝舱门上,“上次模拟时,芯片接口在-33c就有微弱波动,这次你说能稳定在-35c到50c,会不会太极限了?”

叶云天笑了笑,抬手在全息面板上点了一下,调出保温垫片的参数:“放心,我在气凝胶里加了‘纳米温控颗粒’,能自动调节导热率——温度低于-34c时,颗粒会收缩堵住散热孔,相当于给接口加了层‘保暖衣’。”他说着按下控制台中央的银色按键,按键弹出一个微型全息旋钮,他顺时针拧了半圈,“预热程序启动,冷凝系统开始降温。”

引擎的嗡鸣瞬间在测试场里扩散开来,不是刺耳的噪音,而是低沉的、带着韵律的震动,地面的金属支架底部弹出缓冲垫,缓缓收回时与地面摩擦产生极淡的火花。测试场边缘的观测台是悬浮式的,距离地面五米高,此刻叶启和林福贵正并肩站在观测窗前。

叶启手里拿着一个银色的保温盒,里面装着刚从基地食堂热好的肉包,蒸汽透过保温盒的透气孔飘出来,在观测窗上凝结成细小的水珠。林福贵则攥着个皱巴巴的能量纸袋子——袋子是可降解材质,里面装着基地门口“老冯糖糕铺”的招牌糖糕,糖糕表面裹着一层金椰蓉,透过半透明的袋子能看到淡淡的油光。

“这糖糕是早上排队买的,老冯说今天最后一锅,卖完就收摊。”林福贵晃了晃袋子,声音里带着点期待,“等会儿测试成功了,让孩子们趁热吃,补充点能量。”

叶启笑着点头,目光却没离开“云月号”——观测窗的玻璃是智能屏,实时显示着飞车的各项数据:“冷凝舱温度-28c,下降速率0.5c\/s,推进器能量储备98%,时空坐标芯片信号强度99%……”

就在这时,叶云天的声音通过量子通讯传到观测台,清晰得像在耳边:“冷凝舱温度达到-35c,启动时空跳跃程序。”

林月瞳迅速坐进副驾驶位,座椅自动感应到她的身形,腰部和肩部弹出缓冲气囊,安全带像水流一样缠上她的身体,最后在胸前扣合,发出“咔嗒”一声轻响。她面前的全息主屏幕亮起,时间轴从“18:07:03”开始倒转,数字变成淡蓝色,每跳动一次就会留下一道浅痕,像在屏幕上画着倒计时的轨迹。

“云月号”周围的空气开始扭曲,不是简单的模糊,而是形成了一层半透明的球形时空屏障——屏障表面布满了细密的量子涟漪,能看到测试场1小时前的模糊虚影:那时夕阳还没这么低,叶云天正在检查推进器,林月瞳蹲在机身旁记录数据,虚影与现实重叠,像一幅错位的油画。远处的晚霞被屏障折射成七种颜色,在屏障上晕开,顺着涟漪的纹路流动,美得有些不真实。

林月瞳的心跳微微加快,她盯着时间轴——还有0.3秒,就能抵达“17:07:00”。

可就在这时,机身猛地一震!

不是普通的颠簸,而是像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攥住,然后狠狠摇晃。林月瞳的身体瞬间前倾,又被安全带猛地拉回座椅,额头撞到了前面的扶手,一阵发麻。头顶的应急灯“唰”地亮起红光,不是持续的亮,而是每秒三次的频闪,同时舱内响起刺耳的警报声——那是“时空坐标丢失”的最高级警报,频率尖锐得让人耳膜发疼。

全息主屏幕瞬间花屏,原本稳定倒转的时间数字变成了刺眼的红色乱符,“-00:59:58”变成“-∞:∞:∞”,又跳成“ERR-732”的故障代码,最后彻底黑掉,只留下一道闪烁的红色警告框:“时空坐标芯片信号中断,时空屏障不稳定。”

推进器的蓝紫色光晕突然熄灭,机身陷入短暂的黑暗,紧接着“嘭”的一声,推进器的外壳炸开一团蓝白色的等离子火花——火花溅到机身的钛合金外壳上,留下一个个淡灰色的印记,然后迅速冷却,变成细小的斑点。

“怎么回事?!”观测台上的叶启猛地往前迈了一步,手紧紧抓住观测窗的栏杆,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观测窗的智能屏此刻也红屏,弹出“云月号”的实时位置坐标:“N38°21′10″,E112°36′05″,偏离目标点1.2公里,正在失控移动!”

林福贵的手一抖,能量纸袋子从手里滑出去,掉在观测台的地板上,袋子裂开一道缝,一块糖糕滚了出来,金椰蓉撒了一地。但他没心思捡——屏幕上“云月号”的图标正朝着测试场外围的防护网冲去,防护网是能量护盾,此刻却因为飞车的撞击而泛起剧烈的红光,然后“啵”的一声,护盾破裂,飞车像脱缰的野马,一头扎进了测试场旁边的农田里。

农田里种的是m27星球特有的“晶麦”,麦秆有半米高,穗子是淡绿色的,里面裹着透明的晶状麦粒。飞车冲进农田时,麦秆被压断,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泥水溅起半米高,落在机身的冷凝舱门上,瞬间冻结成细小的冰粒——因为冷凝舱的温度还停留在-32c。最终,飞车在一声沉闷的“哐当”声里停了下来,机身倾斜了大约15度,机尾的推进器还在冒着淡淡的白烟。

叶云天第一时间解开安全带,推开机门时,一股带着泥土和晶麦清香的风灌了进来。他跳下去,裤腿瞬间沾满泥水,冰冷的液体透过工装服渗进来,让他打了个寒颤。但他没在意,快步绕到机腹,从腰间的工具包里掏出一把钛合金扳手——扳手的手柄是智能的,能根据他的握力调节大小。他对准冷凝舱门的螺丝,扳手自动卡住,顺时针转动,螺丝松开时发出“吱呀”的金属脆响。

舱门被撬开的瞬间,一股寒气冒出来,叶云天掏出检测笔——笔端弹出一枚微型全息投影仪,他将笔尖贴在时空坐标芯片的接口上,投影仪立刻显示出芯片的实时状态:“连接强度40%-70%反复跳动,接口金属片收缩量0.02mm,超过安全阈值0.01mm,信号传输中断。”

“是接触不良!”他抬头喊向跑过来的林月瞳,声音因为用力而有些沙哑,“冷凝金属降温到-40c了!刚才测试场的湿度突然升到65%,导致金属散热加快,温度比预估低了5c,接口处的铜制金属片收缩过量,直接断开了信号,时空定位就偏了!”

林月瞳跑过来时,头发有些乱,她蹲在叶云天旁边,伸手摸了摸冷凝舱的内壁,指尖传来刺骨的寒意。她掏出自己的检测笔,对着接口扫了一下,屏幕上弹出金属片的三维模型,红色的线条标着收缩后的缝隙:“缝隙太大了,普通的保温垫片根本挡不住这么低的温度。”

林福贵和叶启也赶了过来,两人都穿着便服,裤脚同样沾了泥水。叶启蹲在农田边,伸手扶起一根被压弯的晶麦,麦秆上的泥水顺着他的手指滴下来。他看着眼前满身泥泞的“云月号”,声音里带着点担忧:“连1小时的短距离测试都出问题,要是真的启动长距离跳跃,送我们回1998年,半路上要是再遇到这种情况……那时候没有基地的设备,没有备用芯片,我们可就真的被困在时空缝隙里了。”

林福贵没说话,只是盯着冷凝舱里的芯片接口,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那里装着一支银色的钢笔,笔帽上刻着“2022届毕业生林月瞳赠”。他想起七年前,林月瞳刚毕业创业,做智能设备研发,第一次样机测试就失败了,主板烧得焦黑,女儿坐在实验室里哭,他也是这样,蹲在旁边,看着烧焦的样机,一句话不说,最后默默去买了女儿爱吃的糖糕,陪着她重新画图纸。

他走到叶云天身边,伸手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叶云天的工装服沾满泥水,他的手掌也沾了不少,但没人在意。“我年轻时在地球开食品厂,第一次进原料就遇上天灾。”林福贵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经历过风浪的笃定,“那时候订了一车土豆,从东北运到南方,结果半路上遇到暴雪,货车堵在高速上三天三夜,土豆全冻烂了,赔了十几万,把家底都掏空了。”

他顿了顿,看向叶启,笑了笑:“当时我坐在仓库里,看着满地的烂土豆,觉得这生意没法做了,甚至想过回老家种地。是叶启找到我,拉着我去山东找新的货源,又帮我改了土豆糕的配方,把冻烂的土豆做成馅料,没想到反而成了招牌产品。”

叶云天抬起头,看着林福贵,眼神里的自责淡了些。

“搞技术和做生意一样,哪有不摔跟头的?”林福贵的手还放在叶云天的肩膀上,轻轻捏了捏,“这次事故不是坏事,反而把隐藏的问题揪出来了——冷凝金属的耐温性、湿度对散热的影响,这些都是模拟测试没考虑到的。现在改还来得及,总比到了1998年,在时空通道里出问题强。”

叶云天抹了把脸上的泥水,泥水顺着他的下颌线流下来,滴在农田里。他点了点头,握紧了手里的检测笔:“林叔说得对,我刚才查了芯片的参数,现在的问题就是耐温范围不够——现在用的芯片只能承受-35c到50c,只要换一批能适应极端温度的芯片,把耐温范围扩展到-60c到120c,再优化冷凝系统的散热控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来联系厂家!”林月瞳突然开口,从口袋里掏出个人终端——那是一块巴掌大的银色平板,她用指纹解锁,点开“云端档案库”,调出一个标注着“2022合作项目”的文件夹。文件夹里是她刚毕业时和月球省“星核电子”合作的记录:全息屏上弹出当时的项目照片,年轻的林月瞳和星核电子的负责人张总站在无尘车间里,手里拿着一块智能门禁芯片,照片下方标注着“项目名称:校园智能门禁系统V2.0,芯片耐温范围:-20c至80c,合作评价:A级”。

“星核电子的耐温芯片技术在月球省是顶尖的,当年他们的芯片在零下20c还能稳定工作,现在肯定能做-60c的。”林月瞳说着,拨通了张总的量子通讯——通讯接通的瞬间,平板上弹出张总的全息影像,背景是星核电子的无尘车间,机械臂正在组装芯片,灯光是冷白色的,照亮了车间里的“恒温恒湿”标识。

“张总,我是林月瞳,还记得2022年咱们一起做的智能门禁芯片吗?”林月瞳的声音清亮又坚定,没有丝毫慌乱,“现在有个紧急需求,需要定制一批‘耐高温-耐低温双适应’的时空坐标芯片,参数要求:最高耐温120c,最低-60c,信号传输强度≥99.5%,能加急生产吗?”

全息影像里的张总笑了,眼角的皱纹皱起来:“小林啊,我怎么会不记得你?当年你帮我们解决了芯片兼容性的难题,让那批门禁芯片的故障率从5%降到了0.1%,帮了我们大忙。”他顿了顿,看向旁边的助理,说了句“把下周的生产计划调整一下,优先安排林小姐的订单”,然后转头对林月瞳说:“三天,三天后我让无人货运艇把芯片送到m27星球科技基地,保证符合你的参数要求。”

“太感谢您了,张总!”林月瞳的眼睛亮了起来。

挂了通讯,林月瞳把平板揣回兜里,看着眼前的三人,笑了笑:“搞定了,三天后新芯片就到。”

叶启弯腰捡起地上的糖糕,用随身带的纸巾擦了擦上面的泥和椰蓉,然后递给叶云天:“先吃点垫垫,别饿着肚子。芯片没到之前,咱们先优化冷凝系统的散热程序,一步步来,不急。”

叶云天接过糖糕,咬了一口——甜丝丝的,椰蓉的香味在嘴里散开,驱散了刚才的疲惫。他点了点头,把糖糕递给林月瞳,两人分着吃,泥水沾在嘴角,却笑得很开心。

接下来的三天,“云月号”被拖回了基地的维修车间,车间里的灯光是暖黄色的,照亮了墙上的“时空飞车维修流程”海报。叶云天和林月瞳几乎没怎么合眼:白天,他们在实验室里设计新芯片的安装接口——叶云天用3d打印机打印出接口模型,林月瞳用检测笔测试模型的信号传输效率,两人偶尔会因为“接口的导热性”争论,最后总是以“做两个模型对比测试”收尾;晚上,他们对着全息图纸反复模拟测试,屏幕上的温度曲线和信号曲线被他们标注得密密麻麻,红色的是问题点,绿色的是解决方案。

叶启和林福贵也没闲着:每天早上,叶启都会去基地食堂打包早餐——热乎的肉包、豆浆,还有林月瞳爱吃的茶叶蛋,然后送到实验室,看着两人吃完才离开;傍晚,林福贵会带着整理好的“冷凝系统历史数据”来车间,数据是他从基地的数据库里调出来的,标注了过去半年测试场的温度、湿度变化,帮叶云天分析“如何优化散热控制”。

第三天下午两点十分,一架银色的无人货运艇降落在基地的停机坪上。货运艇的舱门打开,弹出一个真空包装的芯片盒——盒子是黑色的,表面有“星核电子”的logo,里面装着二十片新芯片。叶云天戴着无尘手套,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装,拿出一片芯片:芯片是银色的,比之前的芯片薄了一半,表面刻着细密的耐温纹路——那是纳米级的导热涂层,在灯光下泛着虹彩,像给芯片镀了一层极光。他用检测笔扫过芯片,屏幕上弹出参数:“耐温范围:-60c至120c,信号传输强度99.8%,符合要求。”

当天晚上,维修车间的灯亮到了凌晨。叶云天钻进“云月号”的机腹,里面空间狭小,他只能半蹲着,手里拿着一把微型自动螺丝刀——螺丝刀的头部有扭矩传感器,能精准控制力度,防止拧坏芯片接口。林月瞳举着一盏量子照明灯站在旁边,灯光是可调节的,她把光线调成细束,刚好照亮芯片的安装位置,光线穿透机身的金属外壳,能看到内部线路的反光。

“旧芯片拆下来了,接口清理干净。”叶云天的声音有些闷,因为头埋在机腹里,“新芯片准备安装。”

林月瞳递过新芯片,指尖不小心碰到了叶云天的手套,两人都愣了一下,然后相视一笑。

安装的过程很顺利:叶云天把新芯片对准接口,轻轻按下,芯片与接口贴合的瞬间,发出“咔嗒”一声轻响;然后他用自动螺丝刀拧上固定螺丝,每拧一圈,全息屏上就会弹出“螺丝扭矩值”,确保力度刚好;最后,他连接线路,用检测笔测试信号——屏幕上的连接强度瞬间跳到99.8%,稳定不动。

“搞定,开始调试。”叶云天直起身,揉了揉发酸的肩膀,额头上满是汗水,他随手用袖子擦了擦。

林月瞳关掉照明灯,打开“云月号”的主控系统。全息主屏幕亮起,时间轴重新显示,这次没有乱码,没有故障代码:“冷凝舱温度-50c,芯片信号强度99.8%,时空坐标误差值0.3米,时空稳定性指数98.5%,推进器能量转化率89%……所有参数正常。”

“成了!”叶云天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眼里满是笑意。

林月瞳看着屏幕上的参数,也笑了——她转头看向窗外,天已经蒙蒙亮,第一缕晨光透过维修车间的窗户照进来,落在新芯片上,芯片表面的耐温纹路反射着光线,形成微小的时空光斑,像星星落在了机腹里。

就在这时,他们听到了脚步声——转头一看,叶启和林福贵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拿着两个保温杯。“猜你们差不多好了,煮了点热牛奶,加了点蜂蜜,补充点能量。”叶启说着,把保温杯递给他们。

林福贵看着屏幕上的参数,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那笑容和很多年前一样,当年他和叶启重新打开食品厂的大门,看到第一炉糖糕出炉时,也是这样的笑容,带着希望,带着笃定。

叶云天接过保温杯,喝了一口热牛奶,暖意从喉咙流到胃里,驱散了熬夜的疲惫。他看向“云月号”——机身的蓝紫色光晕再次亮起,这次没有震动,没有警报,光晕稳定而柔和,像在呼吸。

“云月号”的引擎重新发出低沉的嗡鸣,这一次,声音里满是力量。

晨光透过窗户,洒在车间里,照亮了四个人的身影,也照亮了“云月号”机身上的“时空坐标”——那坐标指向1998年,此刻,他们离那个目标,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