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呃,咱偶尔还是会去的。你到底想说啥?不要拐弯抹角的。”

“儿臣以为,祖宗之地不可轻视,修缮营建,都为平常,不宜太过。就现在朝廷的状况而言,北元实为大患,边事不断。南京距离塞上太远了,调京军前往所耗甚多。可若大量驻防边军,国力有限,必然是外重内轻。”

“北边漫长的战线上的十数万领兵,何人统领是为妥当?如今有徐叔叔在,其为人忠心不二,实乃父皇的福气,后嗣之君怕是没有啦。若为有心人所掌控,绝非社稷之福。”

“正因如此,咱才让藩王掌兵。兵权在一家人手里,自然放心些。”朱元璋得意地说。

“父皇圣明。此举如今看是不错,可时间长了就会有弊端。早在册封诸弟为王时,儿臣便说过。强藩在外,天子一旦势弱,国家便会遭难。退一万步讲,即便藩王没有二心,但也不都是领兵大将的材料,更何况数代之后。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悉心选拔任用,互相制衡,可防一家独大。”

“跑题啦!说中都的事呢,怎么绕到藩王的身上去了。”朱元璋没好气地提醒道。他一直以来对朱标反对藩王久掌兵权的事情耿耿于怀,认为朱标对于自己的弟弟缺少信任。

朱标眼见又要触霉头,赶紧切回正题:“父皇教训的是。儿臣的意思是,为保江山永固,刀把子必须掌握在皇帝手中,军队的效忠对象亦只有皇帝一人而已。”

朱元璋闻言点头,笑而不语,算是对朱标所说的认可。天下万事,决于皇帝一人尔,这是皇权的集中体现。

“南京虽是虎踞龙盘,但对于北边作战十分不利。儿臣以为,我朝即便设立两都或者多都,其一必然要在江北甚至河北择一重地营建之,迁都以便支援北线。”

“嗯,确实如此。”

“古往今来,江北建都之地,有西安、洛阳、开封以及北平。父皇以开封为北京,然其所在,四面平川,交通便利,却无险可守,不宜为都,宋靖康之耻,可以为鉴。”

“洛阳、西安,风水宝地,为汉唐都城。。然时到今日,已无汉唐之风,土地贫瘠,民生艰难。况且,此二地联通江南的运河,已经淤塞不可用。都城所在,耗粮甚巨,仅靠关中之地恐难支撑。”

“再说北平,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虽也有部分淤塞,但仍能行船,稍加疏浚,便可解决粮食问题。北平所在,山脉环抱,南临平原,既有险可守,又有路可退。而且离北边最近,边塞不必大量驻军,若有战事,边军只肖支撑几日,京军便可增援到位。”

见朱元璋没开口,似是在权衡利弊,朱标决定先把优缺点摆清楚讲明白。

“自古以来,就兵事而言,一直都是北强南弱,开国建朝者大多起事在北,终有天下。而以南扫北平定天下者,唯父皇一人而已。”

“这倒是不假。咱打拼了二十余年,才有今日。不过,以南扫北,不易啊!”朱元璋感慨地说。

“再有,以江南之地为都者,大多偏安。君臣上下以为凭借天险,便可无忧。非也,天险再绝,人力亦可破之,蜀地瞿塘峡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

“以南统北者,不以江北为意,以为北境皆失,仍可划江而治,独保江南,卧薪尝胆,意图收复失地。真是痴人说梦,北方既失,没了优良战马和精悍士卒,再想反攻可就难了。想那前宋一朝,何曾收复北方。”

“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儿臣以为,以北平之地为都,就边防而言,是为优选。然,其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北平远离江南富庶之地,所耗财物,本地不足者必须依靠江南。一旦运河有失,则难以长期维持。其次,离边塞近,既方便我军支援,也给了敌军直捣黄龙的机会,一旦兵临城下,便是生死之战。”

“不错,此一点该如何解决?”朱元璋也想到了,由此对迁都北平抱有疑虑。

朱标撇嘴一笑,心想,天下哪儿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看到朱元璋瞥了自己一眼,赶紧解释:“父皇莫怪。儿臣也是无奈,此点没有实际解决办法,唯有坚持一个信念。”

“什么信念?”

“我大明天子,是天下人的君上,有责任庇护黎民。因此,必须坚持一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我大明朝,没有落跑的皇帝,没有投降的朝廷。”朱标说得斩钉截铁。

朱元璋寻思了半天,拍案说道:“说得好!有骨气!”随后又小声地问:“兵临城下,势不可敌,又当如何?真要叫我大明天子死守社稷?”

“然也。若想避免,就要居安思危,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君者,决天下大事,身系亿兆万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朱标,又觉得有点儿陌生。这个太子,自幼学文,仁义厚道,今天是怎么了?想出这么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法子,力荐迁都北平。

“是这么个理儿,但太冒险了吧。”朱元璋仍然表示担忧。

“父皇,忘忧而亡国啊!前元不到百年便失了天下,何也?遥想蒙古骑兵,纵横天下,所向无敌,打下了中华有史以来最广阔的疆土。然没有强敌在侧,君臣安于现状,朝廷腐败,百姓无食,不过几十年便已成大厦将倾之势,元末的乱世父皇再清楚不过了。”

“置于险地,有外患在侧,不失为一种激励。况且,父皇武德充沛,我朱家子孙定能传承,自强不息,不负圣望。”

“但愿如此。可若后人皆是好战之徒,穷兵黩武,国家虚耗,对百姓而言亦非善事。”朱元璋疑虑未消。

“父皇明鉴。兵者,凶器也,握于皇帝之手,一旦使用不当,社稷崩塌,国家倾覆,后果不堪设想。更何况,暴力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御民当以仁政为主,武事为辅。”

“父皇文治武功,前所未有,还请父皇教诲为君之道。”到最后,朱标还不忘拍个马屁,谦虚一下。

“好吧,算你小子还有自知之明。有些事儿,你已然看得比较清楚了,但是还有些事儿,你不在其中,不知所以。中都营建、向北迁都的事情,朝廷内外牵扯甚广,岂能一言而决,你想得太简单啦!”

“父皇教训得是,儿臣黄口小儿,不谙世事,思虑不周。”朱标躬身施礼。

“这怎么能怪你呢!你能够多看、多想,发现其中的问题,咱很满意。”朱元璋笑着说,朱标的改变他都看在眼里,太子由弱变强,由文兼武,正是他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