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有位作家说过,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但明天总会来,只是如果意外先来了,明天就不再是属于你的明天,它会是别人的明天,唯独不是你的。所以想见的人就跑着去见,想做的事就立刻去做,想爱的人就义无反顾的去爱。

或许,在一九九四年的所谓的平安夜,陈应雄怎么也没有想到,意外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所有的明天不再属于他。爱与被爱都将成为永恒。而他发给师父于雷的那个传呼,将成为他在这个世界上留给师父的最后的话。他也没有想到,父母亲向部队提出的要求是要他的师父送他魂归故里。或许,他的父母是最懂他的,他在天有灵的话,也会希望师父去到他的家乡。毕竟,他说过,要于雷去他的家乡做客。于雷虽然和他年纪相仿,但于雷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生命,也如一点星火,点燃了他身上曾经熄灭的梦想。他对于雷充满了感激和尊敬。他每次在家信中都会提到这个人,讲他的故事。他把发表他文章的报纸也一一寄给了家里,所以,他的父母和妹妹对于雷是熟悉的,见过于雷后,也明白了儿子为什么会不厌其烦地说到这个陌生的年轻人。因此,他们一家人向部队提出了请于雷护送陈应雄骨灰回乡的要求,因为他们明白,这是儿子的心愿。

因为于雷不是部队的人,而是报社的人,所以,姜雪峰无权要求他。虽然于雷也愿意送陈应难一程,但这是大事,一去几天,他必须征得报社的同意才行。于是,这天姜雪峰代表部队,向于雷所在的报社进行了协商,给于雷请一个星期的假送陈应雄回乡。报社接待姜雪峰的是办公室主任郝慧敏。郝慧敏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干练女性,见部队上来了几个官兵,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了解事情的原委后,打电话叫来了于雷的顶头上司齐雅茹,齐雅茹将情况汇报给了欧阳雨。一会儿,欧阳雨也来到了会议室,姜雪峰说明了来意和陈应雄家人的要求,欧阳雨有些纳闷地道,这是什么请求呀?这个陈副官和于记者有什么渊源吗?姜雪峰道,陈副官是于记者写文章的徒弟,他一直很尊敬他。他也给家里写过信,说有机会请于记者到家里去玩。欧阳雨一听,原来还有这么个故事啊。于是道,军民一家,这个不需要请假,报社特批于雷一个星期,算是公差。姜雪峰道,谢谢了。敬了个礼带着勤务兵走了。齐雅茹通知了于雷,于雷这才到小小时装店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几个女人。

在这期间,于雷也曾带雪梅见过陈家人,陈家夫妇对姜雪梅也很是喜欢,说是儿子没福气。要认她为干女儿,问她愿意不愿意,姜雪梅自然是满足了老俩口的心愿。本来她也想送陈应雄的,大家考虑到实际情况,加上店子里也确实没人,没让她去。雪梅认陈家夫妻做干爸干妈,老俩口拿出一个老式的银手圈送给她做见面礼。雪梅不肯收,再三推辞。但老俩口急的什么似的,说是怕雪梅嫌弃那个东西不值钱,救助于雷,于雷对雪梅道,这是你干妈的心意,收下吧。临走时,雪梅取出400块钱交给于雷,说给妹妹读书用。于雷说,你直接交给美玲吧。美玲也不肯收,400元可是他们一年的收入,这太多了。那银手圈虽是老物件,有些纪念意义,实际价值不过二十多块。于雷对陈美玲道,她是你姐,你收下吧。你姐是老板呢。放假了到这儿来玩。美玲这才把钱收下。

临走的前夜,于雷来到沙湾街道向金小小告别。这些天,陪着陈应雄一家人,没有时间来找金小小。金小小一听于雷要去湖北红安,心里有些不舍。道,有多远?开车还是坐车?

于雷道,部队的专车,1000多公里,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能到达。我可能要到那边停留两天。我想带一点钱过去,看看他们家的情况,要保障我徒弟妹妹的学业和老人的生活。

金小小道,国家有抚恤金吧?

于雷道,那自然是有的。但作为他生前的师父,我总要为他的家人做点什么,这才不枉我们师徒一场。

金小小抱着于雷说,我喜欢的就是你的这种善良和道义。

于雷紧紧地拥着金小小说,小小,谢谢你。

正在这时,于雷的bb机又叫了起来,于雷一看,是耿大明发来的文字消息:于记者,在哪?方便一见吗?

金小小看了一眼消息道,应该是结了账了。你回个电话吧,在外面注意安全。我等你回来。

于雷下了楼,找了个电话吧,把电话回过去,耿大明道,于雷兄弟,你在哪里?这些天都没见你了?

于雷道,一个朋友出了事,忙着他的事。你那边的事有消息了吗?

耿大明道,于兄弟,谢谢你,我们的账全额结了。你在哪里?我们见个面?

于雷道,我明天要去湖北送朋友,你到小小时装店等我吧。

一会儿,于雷来到小小时装店,耿大明已等在那儿了。见了于雷,感谢道,于雷兄弟,你真是有大本事啊!可救了兄弟了。说着提了一个袋子交给于雷道,你辛苦了,给你买了两条烟。你一定要收下,我也知道,要不是你,我们能搞回60就差不多了,你的大恩我们记着。回老家了,再给老大人去拜年!

于雷道,耿大哥,不用这么客气,我只是跑了一下腿。搞好了就好,兄弟们可以开开心心回去过年了。

耿大明道,你事情多,我也听说你在部队的那个徒弟是个英雄,你要去湖北 ,我就不打扰了。

于雷回到金小小给他的房子里,打开耿大明给他的包,里面有四条好烟,还有报纸包着的二万块钱。于雷道,这个耿大明难怪这么快就能在这边挖到第一桶金,是个办事的人。他拿了一条烟和一万块钱用报纸包起来,其它的丢进保险箱里。

和于雷同去送陈应雄骨灰的有部队的两位司机和两位政工干部,因为姜雪峰是主官所以不能离开。车子离开番禺,一路向正南方而行。车子不急不慢,平稳地向红安进发。

几个人几天来精神疲倦,在摇晃中,缓缓睡去。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行驶,车子行进了红安县城。经过红安县城时,正是这天的晌午。红安县委宣传部、武装部、民政部的一干人等都在等候,向英雄献花鸣炮,并准备了午餐。大家吃完饭,县里的几个车辆和他们的两辆车一道向陈应雄的老家杏花乡而去。听到杏花乡的名字,于雷想起了杜牧那道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句子。这个杏花乡和杏花村有什么关联吗?于雷一想,这纯粹是个重名吧?一问果然。于是便打消了凭吊古迹的念想。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鄂豫交界处鄂豫两省交界处,东邻麻城,西接黄陂区、大悟县,南连新洲区,北靠河南省新县。

红安原名黄安 明嘉靖四十二年,红安正式建县。曾养育了理学奠基人、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明代思想家李贽,现代翻译家、文学家叶君健,历史学家冯天瑜,经济学家张培刚等一大批名臣学士。

大革命时期,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在册革命烈士就有人。今天,陈应雄如果被批准为烈士,又是新时代的英雄儿女。因此,当地政府接到部队的通知,组织了相关人员在此迎接,也为陈应雄准备了隆重的葬礼。

知道于雷是名记者,县里领导也对他很客气。于雷说,陈应雄是红安人民的优秀儿女,也是红安人民的骄傲。他是为救人而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比泰山还重。陈应雄生前最牵挂的是父母的妹妹,因此,希望当地政府对他们在政府允许的范围里多加关照,不能让英雄流血,家人流泪。听了于雷的一番话,在座的人也十分动容。了解到于雷是陈应雄的师父,更是增加了几分尊敬。于雷说,我们是朋友,是兄弟。师父是叫着好玩的,他生前就邀请我来红安,说他的家乡很美,家乡人民很热情,一定要我来做客。今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记者,我会把我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都写下来,我也会一直关注陈家老俩口的生活和美玲的学业。至于她的学费,我来替应雄负责。

于雷来到陈应雄的老家时,车子根本开不进去,大家只能步行了两公里,才到达陈应雄的家里。于雷一看,房子修在山谷里,有些萧条,于雷感觉到心里有些隐隐的痛。陈应雄的家和他自己的老家没什么两样,破旧而荒凉。这里是个革命老区,这里的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多少?又有谁知道?可是过去这么多年了,改革开放也这么多年了,这里的人民还过的这么艰苦。他想起平安夜的奢糜,他内心里是不平静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于雷的内心里很疼。

根据陈家老俩口的心愿,陈应雄的骨灰就埋在他们对门山上。老人说,经常能望见他。

陈家是老式的房子,虽然是瓦房,但已经很陈旧。在于雷的倡议下,当地乡、村两级,组织劳力进行了修缮,重新加盖了瓦片,粉刷了墙壁。三天后,部队上的人要走了,政工干部和当地政府也接洽好了。两位老人抓住于雷的手,有些恋恋不舍,仿佛抓住的是陈应雄的手。陈母说,应雄在生时,在信里多有说起,于老师对他的好,这次我们见了你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信服一个人。能认识你,交你这个朋友,是他的福份。以后有空就过来,就像到家里一样。

于雷拿出报纸包着的香烟和钱,交到陈母的手里道,娘,应雄和我师徒一场,他先我而去,他是为救人而死,比泰山还重。但他未了的事,由我来为他做吧。这点钱就算是应雄的孝心。

陈母打开报纸一看,惊道,这绝对不行的。这太多了。政府给了抚恤,我们有得钱用。一万块钱对于他们而言确实是太多了。是他们十年的收入。如果是于雷自己的父母收到他的一万块钱,也会惊掉下巴的。因为时下的乡里,万元户可是了不得的。还要加上家里养的牛、猪什么的。家里一年辛辛苦苦养一头猪,卖掉还不足一百元。一万元,要养一百头猪。但于雷想,这钱不是他劳动所得,可以说是不义之财,也算是“劫富济贫”,对于陈家而言,有了这笔钱,至少美玲的学业无忧了。那么这钱就有了意义,他的心里也安心了许多。

于雷道,您老即认了我这个儿子,美玲就是我的亲妹子。这个钱是给她读大学用的。又对美玲道,妹子,往后哥隔得远,父母就辛苦你了。该吃吃,该穿穿,别委屈了老人和你自己。以后放假,有空带两位老人到哥那儿去,我陪你们。

美玲含着泪叫了一声,哥。我知晓了。

车子离开老远,一家三口还站在路旁,挥动着他们的手。

于雷知道,他们一走,两位老人不知要哭泣多少天。活生生的儿子永远回不来了,这是多少钱也无法替代的。现在是和平年代,不像战争年代,但每年因公牺牲的消防、公安、武警官兵却不在少数,这是他们的选择和使命,但人民应该记住他们。

这几天,他们是强忍悲伤,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岂是常人能忍受的?但,人生就是这样,不该受的苦,要受;不该受的磨难,也要受。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于雷送别了陈应雄,回到报社又将有什么事情发生?请看下章。《于雷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