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长青科技”的崛起,尤其是其在高端芯片和先进材料领域展现出的强大自主创新能力,早已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被视为在关键科技领域打破垄断、实现战略突围的标志性事件。

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一封样式古朴、措辞严谨的正式信函,通过机要渠道送达林长青的办公室。信封上没有花哨的标识,只有右下角一个烫金的、代表着权威与核心智囊的徽记。

苏雨晴拿着这封信,走进林长青的办公室时,神色间带着一丝罕见的郑重。“长青,你看看这个。”

林长青接过信函,指尖触碰到那特殊的纸张质感,心中已有所预感。他拆开火漆封缄的信封,抽出里面的信笺。内容不长,核心意思却重若千钧——正式邀请他加入国家最高级别的科技战略咨询机构,“华夏科技创新与发展智库”,成为其特邀研究员。

这意味着,他将不再是单纯的企业家,而是被纳入到为国家科技发展顶层设计提供建议的核心圈层。在这个智库的成员名单上,无一不是两院院士、顶尖学者、以及功勋卓着的行业泰斗。以他的年龄和资历,能收到这份邀请,是破格中的破格。

苏雨晴看着他平静地读完信,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忍不住轻声问:“你……要去吗?”

林长青将信笺轻轻放回桌面,抬眼看向窗外澄澈的天空。视野在这一刻仿佛被无限拉高,不再局限于“长青科技”的办公楼,而是俯瞰着整个国家的科技产业版图。

“这是一个机会。”他的声音沉稳,“一个能让我们在更高维度上,理解趋势、把握方向的机会。”

他知道,企业的命运与国运紧密相连。若能参与到更宏观的科技政策与产业规划的讨论中,不仅能更好地为“长青科技”的未来导航,更能为这片土地上更多像他一样渴望创新的力量,争取更有利的土壤和环境。

他没有犹豫太久,提笔在那份需要本人确认的回执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加入智库的过程低调而高效。背景审查、保密协议签署、初步的章程学习……一切都在严格的程序下完成。很快,林长青收到了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正式通知。

会议地点设在京城西郊一处环境清幽、安保森严的会议中心。会议室不大,椭圆形的红木长桌旁,坐着十几位成员。林长青走进会场时,能感受到数道目光瞬间聚焦在自己身上。那些目光中,有审视,有好奇,也有善意的期待。他无疑是这个房间里最年轻的面孔,但没有人会因为年龄而轻视他。“长青科技”的成就,就是他最好的名片。

会议主持人是国内德高望重的物理学泰斗,陈院士。他微笑着向众人介绍了林长青这位新成员,言语间不乏赞赏。林长青起身,向各位前辈微微躬身致意,举止从容,不卑不亢。

会议的议题广泛而前沿,从基础研究的投入重点,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再到国际科技竞争态势的分析。各位专家各抒己见,引经据典,数据详实,气氛严肃而热烈。

林长青大部分时间都在安静地聆听,吸收着这些站在国家层面思考问题的智慧与视角。这让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路径或商业利益,而是上升到产业链安全、技术主权、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高度。他的视野与格局,如同被打开了一扇新的天窗,豁然开朗。

会议进行到后半程,讨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到未来十年可能引发颠覆性变革的技术方向上。

轮到林长青发言时,他调整了一下面前的麦克风,目光平静地扫过与会的各位前辈。

“各位老师,我认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一个至关重要的融合发展趋势,将发生在人工智能与太空科技之间。”他的声音清晰而稳定,开门见山。

他没有使用复杂的幻灯片,只是用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图景。

“当前的太空探索,无论是深空探测、在轨服务,还是未来可能的空间资源利用,都严重依赖地面测控和预设指令,自主性、实时性和智能性严重不足。而人工智能,尤其是朝着通用人工智能(AGI)方向发展的下一代AI,恰好能弥补这一短板。”

他结合“长青架构”的特点和“星瞳”计划的初步构想,阐述了AI如何为航天器赋予真正的“自主决策”能力,使其能应对深空探索中无法预知的复杂环境;如何通过智能算法优化太空制造工艺,实现关键部件的在轨修复甚至制造;如何利用AI处理海量的天文观测数据,从中发现人力难以察觉的规律乃至……异常。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叠加,”林长青强调,“而是能力的质变。AI将成为太空活动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而太空,也将为AI的发展提供最极端、最丰富的测试场和应用场景,反过来推动AI技术的极限突破。”

他的发言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既有对未来趋势的前瞻判断,又立足于当前可行的技术路径,论据扎实,并非空中楼阁。

当他话音落下,会议室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几位原本对这位“最年轻成员”还抱有一丝观望态度的老专家,眼神中都流露出了惊讶和深思。陈院士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缓缓点头。

“长青同志的这个视角,很有启发性啊。”一位负责航天领域规划的资深专家率先开口,语气严肃,“将AI深度嵌入太空任务的全链条,确实是我们正在思考的方向,但像你这样,从底层架构和AGI层面去构想,格局更大,挑战也更大。”

“没错,”另一位信息技术领域的院士接过话头,“这涉及到软硬件的协同设计,标准接口的制定,以及……最重要的,太空环境下AI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讨论被瞬间点燃。与会者们不再将林长青视为一个需要关照的晚辈,而是真正将他纳入了平等、深入的学术与战略探讨之中。大家围绕他提出的这个融合方向,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补充细节,分析难点,探讨可行性。

林长青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或提出更深入的追问。他感觉到,自己真正踏入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在这里,他播下的思想种子,有可能在未来,影响到一个国家乃至人类探索未知边疆的步伐。

会议结束时,陈院士特意走到林长青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赏:“后生可畏啊!下次会议,希望还能听到你更多精彩的见解。”

林长青谦逊地回应着,心中却如同窗外秋日高远的天空,澄澈而辽阔。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第189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