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电子”的“盘古架构”如同一根尖锐的探针,刺破了表面平静的商业氛围。林长青并未表现出丝毫慌乱,但整个“长青科技”的核心管理层都感受到了一种无声的紧迫感。
周一的高层晨会上,气氛明显比往日凝重。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长条会议桌上切割出明暗交替的线条。
林长青坐在首位,面前摊开着那份关于“盘古架构”的情报报告,但他并没有再次讨论它。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核心成员——苏雨晴、王工、韩立博士,以及法务和知识产权部门的负责人。
“诸位,”林长青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从今天起,公司的首要战略任务,除了既定研发,增加一项:核心技术保护。”
他看向法务部负责人陈律师,一位以严谨和强硬着称的中年人。“陈律师,我需要你在两周内,拿出一套全面提升公司知识产权保护和保密等级的方案。涵盖研发、生产、人员、数据流通过所有环节。标准,参照国家机密级单位的部分管理规范。”
陈律师推了推眼镜,眼神锐利:“明白,林总。我会立刻组建专项小组,借鉴国内外顶尖科技公司的保密实践,并结合我们自身情况,建立多层防护和审计机制。”
“不够。”林长青打断他,语气加重,“不是借鉴,是要超越。我们要建立一套别人无法轻易复制和渗透的体系。权限划分要更细,物理隔离要更严,数据追踪要能精确到每一次访问、每一次拷贝。所有核心研发人员的电子设备、通讯,纳入统一监控管理范畴。”
陈律师神色一凛,立刻意识到林长青要求的等级远超常规商业保密。“是!我会按照最高标准来设计。”
接着,林长青转向王工和韩立博士。“王工,韩博士。”两人的身体下意识坐直。
“‘长青架构’的迭代速度,必须加快。原定于明年下半年的‘长青二代’架构预研,提前到本季度启动。我要的不是简单的性能提升,是代差,是让他们即使拿到我们一代的图纸,也无法轻易理解和模仿的、更具前瞻性的设计。”
王工眉头紧锁,压力巨大,但眼神中燃烧着斗志:“技术储备我们有!只是提前启动,资源和人手……”
“资源优先保障。”林长青斩钉截铁,“苏总会协调。我要的是结果。”
他又看向韩立博士:“‘星瞳’项目的底层算法,与‘长青架构’深度绑定的部分,立刻启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布局。不仅仅是核心算法,所有可能的实现路径、外围支撑技术,能申请的专利,一个不漏。我们要用专利墙,把这条路堵死。”
韩立博士深吸一口气,他明白这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和对创新思维的极致压榨,但他重重地点了点头:“没问题,林总。我们会在算法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专利的覆盖面和防御性。”
最后,林长青看向苏雨晴:“雨晴,法务部和知识产权部,从即日起,升格为集团一级核心部门,预算和人员编制上不封顶。你需要确保,我们的技术堡垒,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同样坚不可摧。”
苏雨晴迎着他的目光,冷静地颔首:“我会重新调整组织架构和资源分配,确保法务和知识产权部门拥有足够的权威和执行力量。”
命令一条条下达,清晰、迅速、不留余地。会议室里的气氛紧张而高效,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山雨欲来的压力,但也清晰地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接下来的几周,“长青科技”内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研发中心的核心区域加装了更高级别的门禁和生物识别系统,不同项目组之间的数据访问权限被划分得如同军事禁区。所有员工,尤其是核心研发人员,都接受了新一轮严格的保密培训和数据安全审计。公司内部网络流量被实时监控,任何异常的数据拷贝或外发行为都会触发警报。
与此同时,专利部门的办公室灯火通明,律师和专利工程师与研发团队挤在一起,逐行分析代码,挖掘每一个可能的技术创新点,撰写着密密麻麻的专利申请文件。这些文件如同一个个无形的栅栏,开始在全球主要国家的专利局圈占着未来的技术领地。
王工带领的芯片团队,则如同上了发条,在保证现有产品线稳定的同时,疯狂地投入到“长青二代”的预研中。白板上画满了充满想象力的新结构草图,会议室里充满了关于量子隧穿效应、异构集成、光计算等前沿概念的激烈争论。
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保卫战,在“长青科技”内部悄然展开,激烈程度不亚于任何一场市场争夺。构筑技术壁垒,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为了严密的内控体系、加速迭代的研发节奏和密不透风的专利布局。
林长青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依旧熙攘的城市。他知道,真正的竞争,现在才刚开始。但他已经为“长青科技”穿上了最坚固的铠甲,磨亮了最锋利的武器。
(第19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