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 第252章 恩科在即百事勤 防微杜显仁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2章 恩科在即百事勤 防微杜显仁心

景和元年春,新帝登基后的首次恩科会试,日益临近。

消息早已传遍天下,各地的举人、秀才们,怀揣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从帝国的四面八方,如同百川归海般,向着帝都洛阳涌来。一时间,洛阳城内外,官道之上,车马络绎不绝;客栈之中,人满为患;茶楼酒肆,高谈阔论之声不绝于耳。

这一日,身负会试总责的镇南将军、关内侯、知经筵事、本次恩科主考官陈彦,轻车简从,亲自巡视洛阳城内主要街道和学子聚集区域,以掌握第一手情况。

他所见景象,令他眉头紧锁。街道上人流摩肩接踵,车马时常堵塞,争执口角时有发生。各处客栈门口,挤满了前来投宿或打探消息的学子及随从,嘈杂不堪。更有一些地痞混混趁机浑水摸鱼,在人群中挤撞,行窃之事偶有传闻。商贩们虽生意兴隆,但也因争夺摊位、价格不一而纠纷不断。整个洛阳城,虽洋溢着一种节庆般的兴奋,却也潜藏着治安混乱的隐患。数千名血气方刚的学子聚集,一旦发生大规模冲突或骚乱,后果不堪设想。

陈彦深知,科举乃朝廷抡才大典,关乎国体颜面,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大的纰漏。眼前的混乱景象,单靠京兆府和五城兵马司的常规力量,恐怕难以完全有效控制。

回到府邸,陈彦立刻研墨铺纸,写下奏章,紧急求见新帝赵宸。

紫宸殿内,陈彦将所见所闻详细禀报,神色凝重:“陛下,恩科在即,四方学子云集,洛阳人口骤增,鱼龙混杂。臣今日巡视街市,见人流拥堵,纠纷频现,治安压力巨大。京兆府与兵马司人手恐有不足。若有不肖之徒趁机滋事,或发生大规模踩踏、殴斗、火灾等意外,不仅严重扰乱科考秩序,更有损朝廷颜面,甚至危及学子安全。臣恳请陛下,准臣调京营新军两千入城,协助京兆府、五城兵马司,加强巡防,维持秩序,弹压不法,专责恩科期间京城治安,确保大典顺利,万无一失!”

新帝赵宸闻言,神色也严肃起来。他深知科举关乎国本,且这是自己登基后的第一次恩科,意义非凡,不容有失。陈彦的担忧不无道理。他略一沉吟,便果断朱批准奏:“准卿所奏!爱卿所虑周详,思虑深远。一应事宜,卿可全权处置,务必确保恩科期间京城安宁,秩序井然!”

有了皇帝的支持,陈彦立刻手持圣旨,前往京营,亲自点选了两千精锐的新军士卒。 这些士兵军纪严明,训练有素,在陈彦的统一指挥和部署下,迅速开赴城内各关键区域。他们在各主要路口、桥梁、市场、客栈集中区增设固定岗哨和巡逻队,与京兆府、兵马司的差役协同布防。士兵们严格执行命令,疏导交通,调解纠纷,驱散闲杂人员,严厉查处偷盗抢劫、欺行霸市、聚众斗殴等行为。军容肃杀的新军出现在街头,本身就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

很快,洛阳城的治安状况为之一肃。虽然依旧热闹喧嚣,但那种无序的混乱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紧张但有序的氛围。学子们得以安心备考,商贩们也能在划定的区域公平交易。陈彦未雨绸缪、雷厉风行的手段,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称赞,也让各地学子感受到了新朝办事的严谨与高效。

处理完外部治安,陈彦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科考最核心、最机密的事务——出题与拟定标准。

科举取士,试题为根本,评判标准是关键。为确保公正,防止泄题,主考官需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与一批精干可靠的考官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陈彦深思熟虑后,奏请皇帝,点选了一个由十余名官员组成的出题团队。除了他亲自点名的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学士刘畅和礼部郎中、知制诰柳云卿外,还包括了翰林院、国子监、礼部中数位以学问精深、品行端方着称的官员,如翰林院修撰李国兴、国子监博士张玖、礼部员外郎周迢等。这些人选兼顾了经学、史学、时务等不同领域,且多为清流,关系相对简单,以最大程度确保试题质量和保密性。

奏请很快得到批准。陈彦率领这十余人的出题团队,随即被“请”入了礼部早已准备好的、一处戒备极其森严的院落,与外界彻底隔绝。院内一切用度由专人送入,众人不得随意外出,亦不得与外人交通,真正做到密不透风。

在此后的五天里,众人焚膏继晷,日夜不休。就经义、策论、诗赋等各科考题的范围、难度、侧重以及评判标准,进行了反复的、激烈的讨论。刘畅等人坚持义理根本,其他人强调切中时弊,陈彦作为主考官,则需统筹兼顾,既要保证试题能选拔出真正有学识、有见地的人才,又要考虑公平性,避免偏题、怪题,同时还要隐含新朝求才若渴、锐意进取的导向。常常为了一道策问题的角度,或是一句经义的诠释,众人争得面红耳赤,但都出于公心,对事不对人。最终,凭借陈彦的决断力、团队的集体智慧,一套兼顾经义、实务、难度适中、导向清晰的试题及详细的评判细则,终于在第五日深夜,尘埃落定。试题当即被密封,由陈彦亲自画押,存入特制的铁柜,派重兵把守,静待开考之日。

试题既定,陈彦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巡查贡院,检查考场准备情况。

贡院是科举考试的专用场所,其环境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发挥。陈彦亲自带队,仔细检查每一间号舍的牢固程度,督令工匠修复任何破损之处。

他最关心的,是三项安全措施:防火、防水、防寒(秋末已有暑意)。

他下令:贡院内所有厨房、茶炉,必须远离号舍,并备足水缸、沙土等防火之物;号舍之间的水沟必须彻底疏通,确保暴雨时排水通畅,绝不积水;同时,在号舍间搭设凉棚,准备充足的绿豆汤、清凉药物,以防考生中暑。

然而,在巡查过程中,陈彦注意到了一个以往常被忽略,却对考生影响极大的细节——臭号。

所谓“臭号”,是指距离贡院内的厕所(官厕)最近的几排号舍。科举考试一连数日,考生吃喝拉撒皆在号舍,厕所使用频繁,气味可想而知。被分到“臭号”的考生,不仅要在恶臭中答题,夏日更易滋生蚊蝇,极易导致心烦意乱,甚至生病,极大影响考试状态。这对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而言,极不公平。

陈彦站在“臭号”区域,虽经打扫,仍隐隐有异味传来,他不由得皱紧了眉头。跟随的礼部官员无奈道:“大人,历来科考皆是如此,臭号难免,只能怪那些学子运气不好了。”

“运气?” 陈彦摇了摇头,语气坚定,“为国选才,岂能凭运气?但凡有一线可能,便应尽力为考生创造公平的考试环境!”

他立刻召集相关人员,商讨对策。首先,他下令对贡院所有厕所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并派专人定时打扫。其次,他想起军中用于处理伤员污物、祛除异味的草药方子,便命人大量采购苍术、艾草等具有清香、驱虫、避秽功效的药材,研成粉末,在臭号周围的墙根、地面大量洒播,并点燃一些药草缓慢熏烧。

此外,陈彦还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为所有被分到臭号的考生,准备一种特制的“面罩”。 这面罩用细棉布制成,内衬纱布,夹层中放入混合了薄荷、冰片等清凉提神药材的香料包。虽不能完全隔绝气味,但至少能大大缓解,并可提神醒脑。

当礼部官员听到这个想法时,都愣住了。为考生准备面罩?这可是千古未闻之事!有人觉得多此一举,有人担心耗费钱粮。

陈彦却力排众议:“些许钱粮,与为国取士相比,算得了什么?能让学子安心考试,发挥所长,便是值得!此事由本官一力承担,即刻去办!”

在他的坚持下,一批特制的“提神避秽面罩”被赶制出来,准备在考生入场时,分发给那些“不幸”抽到臭号的学子。

恩科之日,终于到来。

黎明时分,贡院大门外,已是人山人海。数千名学子提着考篮,在家人、书童的陪同下,聚集于此,脸上既有兴奋,也有紧张。为确保入场秩序,防止夹带,陈彦再次调来了数百名新军士兵,与礼部差役一同负责检查。

“所有考生,排成十列!依次接受检查!不得拥挤!不得喧哗!” 士兵们大声维持着秩序。

检查极为严格。考篮被打开,每一支笔、每一块墨、每一张纸都要仔细查验,甚至糕饼都会被掰开查看是否藏有纸条。考生需解开外衣,由专门的差役进行搜身,防止将小抄藏在身上。整个过程虽然繁琐,但在士兵和差役的监督下,井然有序。偶有发现夹带者,立刻被呵斥拖出,取消考试资格,引来周围一片唏嘘和警示。严格的检查,也让大多数守规矩的学子感到安心。

检查通过后,学子们根据抽签得到的号舍号码,在差役的引导下,进入巨大的贡院,找到自己的号舍。贡院内,数千间号舍整齐排列,如同蜂巢,肃穆而压抑。

吉时已到,三声炮响!贡院大门缓缓关闭并上锁,以示与外界隔绝。

陈彦身着正二品官服(主考官例兼此衔),在刘畅、柳云卿等一众副考官的簇拥下,登上了贡院中央的明远楼。他目光扫过下方鸦雀无声、翘首以盼的数千学子,运足中气,声音清晰地传遍全场:

“诸位考生!本官陈彦,奉旨主持本次恩科会试!科场重地,国之抡才大典!尔等寒窗苦读,今日一搏,为朝廷选才,亦为自身前程!望尔等恪守考场规矩,净手焚香,静心答题!若有舞弊夹带、交头接耳、喧哗闹事者,一经发现,立即逐出考场,永不叙用,国法无情!望尔等珍惜机会,各展所学,不负平生之志,报效朝廷之恩!现在,发题!”

随着陈彦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就绪的誊录官和差役们,迅速将密封的试题下发到每一位考生手中。

学子们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打开试题卷。当看到题目时,有人眉头紧锁,有人若有所思,有人奋笔疾书……历时数日的恩科会试,正式开始了。

贡院内,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传来的咳嗽声和巡考官员轻微的脚步声。陈彦站在明远楼上,俯瞰着这片无声的战场,心中充满了期待与责任。帝国的未来,或许就在这些伏案疾书的学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