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科会试,一连九日。这九日,对于数千名埋首于贡院号舍中的学子而言,是人生中最关键、也最煎熬的时光。对于总揽全局的主考官陈彦而言,同样是一场不容有失的考验。
作为主考,陈彦并未安坐于舒适的官廨之中。 自贡院大门落锁的那一刻起,他便以身作则,与所有内外帘官(负责考场事务的官员)一同,留在贡院之内,直至考试全部结束。在此期间,他每日的工作,便是带领副主考刘畅、柳云卿等人,不间断地巡查考场。
他们的脚步踏遍了贡院的每一个角落。白天,他们巡视一排排寂静的号舍,观察学子们的答题状态,也监督巡绰官(监考)是否尽责;夜晚,他们检查各处灯笼火烛的安置,确保防火措施万无一失。尤其是那几排“臭号”区域,陈彦更是格外关注,多次亲自查看药材的熏烧情况,询问被分到此处学子的感受。当看到那些学子虽然面色疲惫,但大多能安心答题,并未因异味而过分焦躁,甚至有人还戴着那特制的面罩时,陈彦心中才稍感安慰。他的细致入微,不仅是对学子的关怀,更是对“为国选才”这份责任的敬畏。
九日时间,在紧张的巡查与等待中悄然流逝。当最后一场考试的收卷锣声敲响,贡院内压抑已久的气氛终于为之一松。学子们如释重负,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复杂的情绪,依次走出这座决定他们命运的“战场”。
然而,对于考官们来说,战斗才刚刚开始。
数千份墨卷(考生原卷)被弥封官(负责密封姓名、籍贯等信息)仔细糊名、誊录官(用工整小楷重新誊写,防止笔迹认人)重新抄录、对读官(核对誊录是否有误)严格校对后,厚厚朱卷(誊录后的卷子)被送到了阅卷官们的手中。
陈彦深知,阅卷是关键中的关键,必须尽快完成,以免节外生枝,也能让学子们早日安心。在阅卷官齐聚的大堂上,陈彦神色肃然,对众人拱手道:“诸位大人,辛苦了!会试已毕,然评阅之事,关乎数千学子前程,关乎朝廷取士公允,更为紧迫。本官恳请诸位,再接再厉,即日起,我等便宿于这贡院之中,日夜轮班,将所有试卷评阅完毕,拟定名次之后,方可回家休息! 期间一应饮食起居,由本部妥善安排,务必使诸位无后顾之忧!”
主考官以身作则,众阅卷官虽感疲惫,但也知责任重大,纷纷肃然应诺:“谨遵大人之命!必当秉公阅卷,不负朝廷重托!”
于是,贡院内刚刚送走学子,又迎来了另一番挑灯夜战的景象。十余名阅卷官被分为数组,每组负责批阅一定数量的经义、策论或诗赋试卷。堂内烛火通明,只能听到翻动试卷的沙沙声、笔尖划过的细微声响,以及阅卷官们偶尔的低语讨论。陈彦、刘畅、柳云卿等核心成员,则不时巡视各阅卷组,解答疑问,统一评分尺度,并对有争议的试卷进行复核评议。
这是一项极其繁重且耗费心神的工程。常常到了深夜,阅卷房内依旧灯火通明。有人困倦,便以浓茶提神;有人为了一篇策论的优劣争得面红耳赤,便请陈彦等人共同裁定。陈彦更是几乎未曾安枕,既要统筹全局,又要复核关键试卷,确保公平。如此昼夜不休,足足花了十余日,所有试卷才终于批阅、复核、汇总完毕。
当最后一份中试者的名次被郑重地誊写至黄榜之上,用印密封后,所有参与阅卷的官员,包括陈彦在内,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写满了疲惫,却也带着完成重任的释然。
陈彦亲自将最终排名及前十名的优秀试卷密封,送入宫中,呈交新帝赵宸御览。
皇帝仔细翻阅了榜单及优等试卷,见文章大多言之有物,或深谙经典,或切中时弊,文理通达,心中甚慰,对陈彦的办事能力更加赞赏。朱笔一挥:“准。即刻张榜!”
放榜之日,贡院外墙人山人海。 当礼部官员将那张巨大的黄榜张贴出来时,人群中顿时爆发出各种声音——有中试者欣喜若狂的欢呼,有落榜者失魂落魄的叹息,更有众人寻找熟悉名字的嘈杂。寒窗苦读,在此一刻见分晓。榜单之上,一个个名字,预示着朝堂即将迎来一批新的面孔。
放榜事毕,封锁了二十余日的贡院终于彻底开启。 陈彦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终于可以返回家中好好休息。连续月余的高度紧张与操劳,即便他年轻力壮,也感到有些吃不消。
然而,他刚回府不久,门房便来禀报,有数名此次中试的举子,在府外求见,声称特来拜谢座师(主考官尊称)。
陈彦虽疲惫,但出于礼节,还是整理了衣冠,在花厅接见了他们。来的约有五六人,皆是青年才俊,见到陈彦,纷纷大礼参拜,神色激动。
其中一人作为代表,感激涕零地说道:“学生等冒昧打扰恩师!此次会试,学生等人不幸被分至‘臭号’,本以为天意弄人,必将影响发挥。谁知恩师仁德,竟在号舍周围洒药熏香,更赐下‘避秽面罩’!此物虽小,却如雪中送炭,使学生等得以在相对清净的环境中安心答题,方能侥幸中式!恩师体贴士子,关怀入微,实乃千古未有之仁政!学生等特来拜谢恩师再造之恩!” 说罢,几人再次叩首。
陈彦闻言,心中亦是感慨,连忙将他们扶起,温言道:“诸位请起。此事乃本官分内之责,何足挂齿。科场为国选才,自当力求公正,为所有学子创造一视同仁之环境。尔等能中式,全凭自身十年寒窗之苦功,与本官些许便利之举关系不大。望诸位日后金榜题名,入仕为官,亦能常怀此心,体恤民情,公正办事,方不负朝廷取士之本意。”
一番话,说得几位新科举人心中暖洋洋,对这位年轻却仁厚廉明的座师更是敬佩有加。
数日后,通过会试的贡士们,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殿试只排名次,基本不黜落。新帝赵宸端坐金殿,考核诸生,最终钦定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及二甲、三甲进士出身。
殿试结束后,新帝在宫中设琼林宴,款待新科进士,百官作陪。宴席之上,皇帝特意召见陈彦,当众嘉奖道:“陈爱卿,此次恩科会试,卿总理有方,虑事周详,执事公允,选拔得人,朕心甚慰!尤其是考场诸般安排,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士子感沐皇恩,天下称颂新朝仁德,卿之功不可没!特赐卿黄金千两,锦缎百匹,以彰其功!”
“臣谢陛下隆恩!此皆陛下洪福,将士用命,同僚协力,臣不敢居功!” 陈彦出列,恭敬跪谢。他知道,这不仅是赏赐,更是皇帝对他能力的再次肯定和信任。
恩科之事,至此圆满落幕。